“每天,世界上有9000架到14000架民航班机同时在空中飞行。”在民用航空业者眼中,最关注的是什么?国际民航组织(ICAO)空中航行局副局长帕斯卡尔·卢齐亚尼直言,应当确保航班运行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30日在沪开幕的2025国际民航论坛上,来自南非、马来西亚、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航管理者将人工智能设为重大议题,审慎探讨AI与航空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1919年,法国巴黎与比利时布鲁塞尔之间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国际民航客运航线。次年,北京与天津之间就开通了中国第一条民航线路,如今中国民航正好走过105个春秋。目前,1945年成立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已拥有航司成员363个,每年有超过150亿人次的航班,占全球航空运量的80%。协会成员中,有46个来自中国。

在帕斯卡尔·卢齐亚尼看来,人类百年民航史正迎来第4次转型变革。其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最初的十多年,随着飞机发明以及商业飞行,民用航空事业应运而生。第二次则是在1940年代末期,各国对接国际标准,国际民航组织(ICAO)搭建起民用航空基本框架。第三次转型变革出现在1990年代前后,国际民航客运量实现了规模化提升,日均上万航班同时在世界各地运行。
而最新一次转型变革由科技力量主导,属于“正在进行时”。技术创新,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创新,正全方位重塑全球航空业。帕斯卡尔·卢齐亚尼表示,在安全方面,AI可以预判事故征候,预测事故风险,但有时准确无误,有时也存在幻觉幻景。因此,AI具有的决策潜力与民航安全之间仍有一条鸿沟有待弥补,必须确保它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率。

国际航协高级副总裁、首席信息与数据官金·麦考利表示,“航空业本身就是安全至上的行业。这意味着我们的系统不仅要智能,还要可解释、可靠、可认证。”她援引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工作,包括人工智能路线图和机器学习保障级别指导等,认为这一切工作对于解决航空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我们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有不慎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卢齐亚尼举例表示,比如无人机的空地管制方面,在“一对一”的管控模式下,应接不暇的空管已经无法胜任,需要发展“一对多”的新模式。又如正在开发的机场跑道告警系统,同样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根据跑道表面状态、航班着陆速度等数据,在跑道尽头提示“停止距离”,保障安全滑行。

当前,民航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运输量和行业收入持续增长,同时行业也正处于更为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中。今年在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举行的国际民航论坛由交大国际民航研究院主办,以“联通世界、智慧发展”为主题,人工智能应用的实际落地、数据治理、智能监管平台建设、先进制造以及科研机构对航空创新的支持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议题,以加速推动航空业向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