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2025年金融街论坛上发表了题为 “在数智化浪潮中重塑金融风险治理:从防风险到促创新”的主题演讲。
李扬在演讲中首先回顾了传统金融风险治理的模式与局限。他指出,过去观察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行业主要依赖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金流动表等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虽能帮助人们对金融企业形成概括性认知,但随着行业发展,其局限性逐渐凸显。此后,尽管行业引入影像等非结构化数据以丰富观察维度,但面对数智化浪潮下广泛应用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化企业,传统数据收集与分析方式已难以覆盖风险全貌。
在数智化全面重塑行业生态的背景下,李扬表示,当前金融风险呈现出四大全新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风险呈现“黑箱化”。李扬解释道,数智化时代的金融活动以算法、平台、通道为核心载体,若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难以看清风险本质。一方面,大数据需通过模型“喂养”,这一过程可能存在偏颇——正如当前部分 AI 应用因训练数据偏差,会片面的输出结果;另一方面,模型滥用、乱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金融风险“黑箱化”。
第二个特征是算法和高额交易会使得金融风险呈现“闪崩化”。李扬以日常生活中高效便捷的“闪送”作比,指出数智化驱动下的金融交易,因算法与高额交易的结合,呈现出极致的速度优势,却也暗藏风险。“以加密货币、稳定币为例,相关风险的发生、传染及引发后果的过程,快到让人无法及时反应”,他强调,这种“瞬时性”打破了传统风险的时间缓冲期,大幅压缩了风险处置窗口,提升了危机应对的难度。
第三个特征是风险呈现“传染性”。李扬表示,当前数字金融构建于大型平台与复杂网络之上,通过平台、网络连接的各类关系,风险不再局限于单一机构或领域,一旦发生,将迅速向不同行业、不同参与主体传导,且传导速度远超传统金融模式。
第四个特征是风险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他对比传统传导路径指出,过去金融风险多从单一机构扩散至其产品,再逐步传导至市场、非金融机构,最终影响宏观经济;而数智化时代,风险会突然传导至平台——这类平台往往存在界定难、定义难、监管难的“三难”问题,随后快速渗透至整个金融生态,最终蔓延至宏观经济领域。“这种传导路径更隐蔽、影响范围更广,部分国家已出现此类案例,所幸我国尚未发生,仍需提前做好防范”。
针对数智化金融风险的新挑战,李扬提出两大核心应对要点:
第一,推进监管体系的数智化转型。“监管对象已深度融入区块链、AI 等数智化场景,若仍沿用传统报表审核、现场检查等手段,必然陷入‘被动追赶’的困境”。
李扬进一步指出,当前行业实践中存在“多个单位各自建设数据库、研发风险模型,但缺乏协同机制”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使这些数据与模型难以发挥实际监管效用。李扬建议,下一步可加强数据层面的协同,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机制,让技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监管需求,实现“监管与被监管对象的技术同步”。
第二,建立算法可解释机制。李扬表示,算法是数智金融的核心驱动力,让算法“说得清楚、讲得明白”更是关键。“建立算法可解释机制要求创新主体用普通投资者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算法的逻辑、风险点及决策依据 —— 这既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监管透明度的重要途径”。
李扬表示,在金融行业全面数智化的趋势下,“防风险”与“促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需通过数智化监管转型、算法透明化、机制化防控等手段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