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好房子”不仅是今年政策层面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未来五年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和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中指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通过好的标准、好的设计、好的材料、好的建造和好的运维等五项工作推动“好房子”建设,并梳理出居民对“好房子”的要求,归纳为“6633”,即“六不”“六防”“三省”“三要”,还形成了操作手册,为“好房子”建造提供指引。从地方政策来看,全国多个省市也陆续出台了与“好房子”相关的政策。
从各地出台的“好房子”建设标准来看,“因地制宜”无疑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例如,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的《广州市推进“好房子”建设的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既系统性地回应了当前住宅的共性痛点,又结合广州本地的气候特征、自动救援装置和技术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说《工作指引》通过骑楼、风雨连廊等特色空间构建连续步行系统,并融入智能照明、环境监测等技术,明显区别于北方城市侧重保暖的地域化标准,那么,“建设数字家庭和物联系统”则更强调设备的全场景落地,包括要求设置水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并与新风系统、空调实现联动调控,形成健康环境的闭环管理。通过智能网关统一管理家庭设备,并预留对接政务、物业服务平台的数据接口,实现更高效的数据化管理。总的来看,今年多地陆续出台的“好房子”建设标准,既充分关注到安全、绿色的底线标准,同时又结合区域特点,创新满足个性化需求。
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表示,从地方实践来看,一方面,地方标准更为细化,更符合因地制宜的特点;另一方面,各地普遍放宽了阳台、架空层等公共空间计容规则,从而提升空间利用率。
记者梳理发现,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好房子”要求,到今年5月份正式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为住房品质建设划定基准线,目前已有贵阳、西安、沈阳等至少十余个城市推出了“好房子”建设的相关政策。
“这标志着房地产行业正以‘好房子’为锚点有序推动房屋的品质升级。”张波表示,各地“好房子”政策的逐步落地,既是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积极回应,更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布局。8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预计后续的城市更新将与“好房子”建设深度融合,即摒弃“大拆大建”,转向“多元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