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面临关税、地缘冲突等一系列挑战,亚太多个市场仍一路狂飙,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股市表现亮眼。
在近日举行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毕马威亚太区资产管理及私募股权业务主管合伙人Andrew Thompson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深入解读亚太市场的风险与机遇。
中国市场巨龙腾飞,在价值重估中昂扬向上;日本市场屡创新高,公司治理改革焕发活力;韩国市场坐上过山车,科技股随半导体周期起伏冲高;东南亚市场群象奔腾,在产业转移中焕发新生机。
亚太市场亮眼表现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未来存在哪些风险?面对人口老龄化、地缘政治因素、全球供应链重构等多重挑战,亚太市场传统增长模式面临压力,未来亚太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引擎是什么?展望十年后的亚太资本市场,最深远的结构性变化会是什么?Andrew Thompson对一系列焦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多重不确定性搅动市场
在亚太多个市场狂奔背后,一系列多空因素暗流涌动。一方面,一些不利因素源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关税以及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但另一方面,一些有利因素为市场带来了乐观情绪,包括围绕人工智能的新技术革命,以及其他一些正在发生的重大技术突破。Andrew Thompson也提到,在整个亚太地区,日本、澳大利亚等较为发达的市场和一些欠发达的市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他还提醒,资本市场中发挥作用的另一股力量是市场流动性,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正在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保持私有化状态。事实上,一些非常大的、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公司是私有的。因此,并非所有的经济指标都是公开的。
针对关税冲击,Andrew Thompson认为,首要问题是关税导致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将影响许多需要稳定性的经济活动,包括投资决策、并购交易等。目前没有人确切知道关税的最终结局,然而大多数行业和政府内部人士预计,最终关税或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但肯定不会达到曾提议的极端水平。
尽管未来存在不确定性,Andrew Thompson认为资本的强大力量终将显现,企业将考虑不同的制造地点选项——无论是中国、东南亚还是美国等发达地区,市场最终都会以最适合其商业活动的方式作出恰当回应。未来将看到很多变化,但实际影响可能不像最初预期的那么剧烈。值得一提的是,亚太地区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和经济增长,许多主要经济体都有很高的国内消费水平,尽管关税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重点,其影响主要在于那些高度依赖进出口交易的经济体,而那些人口众多的国家仍然主要依赖国内消费。
人工智能重塑亚太市场
从历史上看,过去50到70年来,亚洲的竞争优势一直是低成本劳动力和高劳动力可用性,这使得亚洲成为世界制造业重地,许多工厂都设在亚洲,包括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而亚洲的另外一些国家,如日本及韩国,由于经济体的逐渐成熟,也更乐于采用高科技生产方法。
但Andrew Thompson提醒,未来50年,低成本劳动力的重要性将不如过去50年,其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机器人、电池和电气化等相关技术的兴起,这意味着许多制造业的劳动强度(以人力为尺度)将显著下降,而资本强度(以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为尺度)将上升。制造业选址的选择范围也将更为广泛,许多制造业可能会被重新安置到更靠近最终消费地的地方,这可能会给亚洲经济带来一些非常重大的变化。
展望未来,Andrew Thompson强调,亚太地区最大的变化将由这些技术革命驱动,围绕着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经济电气化(包括电池技术),而最大的转变将是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削弱。然而,Andrew Thompson认为亚太地区仍具优势,因为亚太地区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未来制造业选址的趋势正是贴近人群聚集地,所以未来更多的生产很有可能将继续以亚太地区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