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北证50指数开盘延续上涨态势,盘中一度涨超2%,但午后回落。前一日,北证50指数大涨8.41%,这也是其年内第三大单日涨幅,当天单日成交额逼近350亿元。
消息面上,近期召开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多次释放资本市场改革强音。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中国证监会将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继续把北京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与此同时,北京市密集发布有关助力并购重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方面的利好政策,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全力打造金融发展高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10月30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北京市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形成了紧密的联动,这些措施共同致力于提升北交所的市场活力、服务深度和投资价值。
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近50%,市场改革成效初显
今年以来,伴随A股行情持续回暖,北证50指数亦震荡上行。截至10月30日收盘,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近50%。
市场活跃度的提升,与近期政策面的持续发力密切相关。
10月29日,北交所董事长鲁颂宾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表示,北交所将优化产品制度供给,持续推进指数体系建设,加快推出北证50ETF,研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不断提升投资交易便捷性。
这一系列优化计划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
在强势行情背后,更重要的是北交所成立4年多来积累的制度性成果。
张海冰表示,北交所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的核心定位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四年多来,北交所在助力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同时,初步探索出了资本市场支持中小初创科技企业发展的可行道路,探索了初创型、成长型、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审核、监管规律,探索了从区域资本市场到新三板再到北交所的转板通道。对这些制度层面的探索成果,张海冰认为是“更为重要和宝贵的”。
数据显示,北交所现有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一半。
同时,鲁颂宾介绍,北交所主动引导各方贯彻普惠金融理念,九成以上上市公司进行分红,市场合格投资者总数近950万户,公募、创投、QFII等积极参与,努力打造企业愿意来、中介愿意参与、投资者愿意投的良好局面。
政策助推市场优化,北交所改革迈向纵深
面向“十五五”,北交所提出将重点完善市场功能,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
张海冰强调,北交所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他就此进一步分析说,北交所的走向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由中国科创实力提升、宏观和行业政策支持、交易所制度迭代、各层级市场间协同以及中长期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9日,北京也发布了多项重量级政策。
其中,《北京市关于助力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19条措施,聚焦首都功能定位靶向发力,将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通过并购重组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同时,《北京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意见》也结合北京地区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新举措。
上述新政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形成了紧密联动。张海冰就此解析道,例如推动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并推动树立长期业绩导向,就将为北交所带来稳定的增量资金,改善流动性,提升市场吸引力,支持上市公司长期发展。
“归结起来,就是北京市通过优化规则和引入资金来改善市场环境;而北交所则通过夯实企业基础和完善市场功能来提升内在价值。”张海冰说。
张海冰认为,北交所后续改革中最值得期待的地方包括:一是上市标准体系的优化,最重要的是务实用好第四套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这能够真正服务有前途、需要资本市场支持的科创黑马企业;二是打通三、四板对接机制,深化多层次市场间的协同,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贡献“北京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