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北京城市副中心分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ESG研究院院长黄勃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从绿色发展的“外部性困境”破解,到金融监管的“微调整”思路,再到消费金融场景中科技应用的边界,他就多个热点话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观点分享。
他认为,在消费金融场景中,金融科技的本质是服务需求,不能让技术“飘在云端”,而要沉到实际场景中,让老百姓既能享受服务,又能清晰理解产品,避免过度复杂化。

谈绿色发展:破解“外部性”难题
“绿色发展的核心痛点,在于外部性问题的长期存在。”采访时,黄勃开门见山地指出,企业为绿色发展投入大量成本、付出时间精力,作出显著社会贡献,却往往难以获得市场的正向反馈,陷入“只有成本、没有回报”的困境,这直接制约了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
如何打破这一僵局?黄勃认为,要反对大规模口号式创新,而是以“小场景、小切口”推进“微创新”。“与其喊着宏大的创新目标,不如从具体问题入手,把一个个小症结解决好。”他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示范区为例,这里正被当作国家级绿色发展“试验田”,团队围绕绿色发展中的实际难题,通过政策微调、技术适配等“微创新”方式逐个突破,比如针对绿色金融工具使用率低的问题,先聚焦某一类企业的需求痛点优化政策,再逐步推广经验,最终积累形成规模化变革效应。
其中科技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尤为亮眼。“我们正在尝试用大数据、卫星遥感这些‘炫酷’技术,解决绿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他介绍,例如“微网格化监测”,监测精度可细化到10米,能够精准测算单栋建筑的节能效果、碳排放量,甚至倒推出建筑的能耗与资源使用量。这一技术突破,也为破解老建筑节能改造的融资难题提供新思路。
“城市更新中,很多老建筑没有绿色两星、三星标准,即便做了节能和环保改造,也难以纳入绿色贷款范畴。”黄勃表示,目前团队正基于“微网格化监测”数据,探索将达标后的老建筑节能改造纳入绿色贷款支持范围,“如果能实现这一突破,将极大激发市场对老建筑绿色改造的积极性,让绿色金融真正落地到民生场景中”。
在黄勃看来,绿色金融并非独立存在的“概念”,而是支撑绿色发展的“工具”。“金融本身是调配资源、促进要素流转的手段,只有先把绿色发展的‘事’做实做扎实,让机构、企业、政府都主动参与到绿色发展中,绿色金融工具才有使用场景,才能真正发挥赋能作用。”
谈金融监管:可伴随实践进行“微调整”
谈及金融监管在绿色发展中的角色,黄勃强调“监管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他解释,由于绿色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市场易出现“失灵”,企业的绿色投入无法纳入自身成本核算,导致资源难以自发流向绿色领域,此时就需要通过监管介入调节。
“要以政策为抓手,通过刺激、引导、调配等手段,让市场重新回归有序,把资源精准导向那些为绿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黄勃进一步指出,监管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协同推进。考虑到中国绿色发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需走“中国特色”探索之路,因此监管政策也可伴随实践进行“微调整”,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创新留足空间。
谈消费金融:避免过度包装
除绿色发展议题外,黄勃还向北京商报记者谈及了金融科技、消费金融等多个热点话题。他认为,金融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工具,而金融科技则是优化这一过程的核心支撑,即通过算法、大数据等技术,金融科技能提升金融资源与消费需求的匹配效率,实现“更准、更优”的配置,比如在消费金融中精准筛选客群、优化风控流程等。
谈及金融科技如何推动金融服务升级,黄勃认为,“金融科技通过获取的海量个人数据,能精准探究个体需求,推动金融产品从‘一般定价’转向‘个体风险定价’,实现定制化服务”。
但他也同时强调,金融科技创新需守住“数据安全”底线。“金融科技企业最核心的风险是数据保护,必须保障个体数据不外泄、不滥用,推出的金融产品也需合规合法。”黄勃提醒,当前部分金融科技企业存在“过度包装”问题,看似模式创新,实则未脱离传统消费金融“借贷还款”的底层逻辑,甚至可能存在规避监管的风险。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服务消费需求,不能让技术‘飘在云端’,而要沉到实际场景中,让老百姓既能享受服务,又能清晰理解产品,避免过度复杂化。”黄勃说道。
对于未来金融支持新消费的趋势,黄勃判断,随着数字经济与AI技术的发展,金融对消费需求的把握将更精准,产品切分也将更细化,但行业需始终围绕“消费本身”与“老百姓需求”展开,在健康、稳健的轨道上推进创新,让金融科技真正成为推动消费升级与生活品质提升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