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衢州以一场高规格的产业资本招商大会,正式向长三角创投圈递出城市新名片。两年来,这场会议不仅成为资本认识衢州的窗口,更成为区域产业转型的“助推器”——超100家机构来到衢州洽谈基金合作,促成项目(基金)合作签约62个,金额超 500 亿元,落地转化率持续攀升。
然而,作为创新与资本共舞的热土,长三角从来不缺“优等生”——杭州的数字经济、苏州的生物医药、合肥的“风投之城”模式早已名声在外,亦是衢州产业招引上的直接竞争对手。珠玉在前,衢州在未来如何赢下优质项目的招引战?产业资本招商成为其近年来着力探索出来的一种新路径。
以产业发展重塑城市竞争力
翻开地图,衢州北接杭州,东邻金华,西连江西上饶,南靠福建南平,是地理版图上的“四省边际中心”;但在经济版图上,它更像一个“洼地”——2020年GDP仅1639亿元,约杭州的十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短板,尽管坐拥巨化集团这家化工巨头,但衢州工业长期依赖氟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对优质资源要素、高端项目人才的集聚力、吸附力不强,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
转折发生在2021年。浙江省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求各地市明确产业定位。衢州的选择非常坚定:“工业强市、产业兴市”。
战略定了,衢州的路径怎么走?彼时,浙江省各个城市都围绕此目标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竞争。衢州如果不能抓住此番机遇,将难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城市竞争力的跃升。
从衢州的实践过程看,其逐渐在新兴赛道找准了发力点:通过氟化工衍生的锂电新材料领域精准招商,集聚一批优质企业,再由动力电池顺势延伸至以新能源汽车配件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这种“从上游到下游”的路径选择,实现了招商效率与发展效能的统一:既精准放大了本地产业优势,又通过错位竞争有效避开了终端市场的红海,让衢州在产业链中确立竞争优势。
同时,以氟化工产业及衍生领域为基础,衢州也重点发展了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了以硅片、电子湿化学品、电子特种气体为主的产业集群,并在上游材料设备、下游器件模组应用等产业环节均有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举全省之力打造万亿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之际,衢州国资斥资25亿元战略签约引进的普洛斯算力中心项目,释放出其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强劲的利好信号。
2025年7月,衢州市政府印发了《衢州市以“五链”融合为抓手打造“中国氟谷”行动方案(2025—2030年)》,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推动氟化工产业向更高价值领域攀升。
国资掌舵、市场协同
伴随衢州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向产业链上下游招引龙头企业,必将直面与长三角内其他城市在优质项目上的激烈争夺,产业招引方法必须更有竞争力。
衢州将目光投向了基金招商模式。当前,通过基金投资赋能产业招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衢州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构建基金矩阵、优化创投生态与放大创投绩效,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本招商的良性互动。
衢州探索出以“国资掌舵、市场协同”为核心的产业资本招商新模式。其精髓在于,以国有资本为杠杆,直接介入与引导关键产业资源的配置,一方面推动各类产业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另一方面撬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本。
一个标志性的案例是近年衢州国资入主上市公司新湖中宝,并操盘收购全球ITO靶材龙头先导电科。
新湖中宝是一家老牌地产公司,在上轮地产周期中身陷债务与经营压力。2021年起,其与衢州展开合作,先后将总部迁址衢州、与衢州国资联合设立新能源材料公司衢发端,其后衢州国资又在2024年取得新湖中宝控制权,并将其更名为衢州发展。
今年8月,衢州国资以衢州发展为平台,发起对先导电科的收购,计划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先导电科的母公司也是近年来在衢州落地三个百亿级左右项目的先导科技集团。
通过先导电科与衢州发展的产业重组,衢州不仅帮助先导电科实现曲线上市、解决融资难题,也深化了“先导系”与本地在产业上的绑定与合作。
除了上述交易外,衢州国资今年对东峰集团的收购也备受关注。
目前,衢州已形成“政府产业基金+国企投资基金+产业并购母基金”的母基金矩阵,并下设种子、天使、科创、产业链、市场化子基金的“3+N”体系,投资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市域。据悉,2021年至今,衢州基金集群规模从150亿元增长到超1000亿元。
服务克难,构筑综合竞争力
然而,即使产业资本招商新模式的探索成效显著,但在“强手如林”的长三角,衢州的创新要素、产业规模、创投生态等均不占优,如果不能用“软实力”去弥补“硬短板”,难以实现差异化突破。
2022年,衢州提出了“五链融合”模式: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服务链。衢州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实际,认为衢州与发达地区相比,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中的任何一条链去单打独斗都无胜算,融合起来亦有难度,叠加衢州良好的营商环境,有了服务链的加入,可以更好实现每个链条间的有效串联。
紧盯“融”字做文章,以服务链串联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衢州围绕六大重点产业,深化运行每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名院士专家、一批链主企业等“八个一”工作体系,以此提升产业决策与服务的专业水平。
衢州还推出了“企呼我应”平台、“亲清半月谈”,高效务实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对于产业共性问题,专项研究并建立或重塑解决机制。
2024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推进‘五链’深度融合,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列当年十大工作任务的第二位。到了2025年,“全面提升‘五链’融合驱动力,加快形成工业强市‘滚雪球’效应”已成为当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随着“五链”融合整体效应的持续放大,衢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逐渐显现效果:2025年上半年,衢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15.5%、13.4%、12.9%、10.1%,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新兴产业引领效用明显。
这表明,“服务链”的引入,优化了衢州的软环境、填补关键短板、强化协同效能,能够为衢州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资本招商大会的衢州“打法”
2023年,经过“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两年的积累,衢州新能源材料、集成电路化学品等产业初具规模,为了让更多的资本和产业了解衢州,坚定来衢州投资发展的信心,当年11月,产业资本招商大会在衢州举行。
此次大会的核心策略是“资本当主角,政府做服务”,邀请高能基金、知名投资机构(协会)、产业研究院、产业龙头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会后,国内众多基金和投资机构频繁来到衢州,并带动数个项目落地,更加坚定了衢州继续发挥资本招商的信心。
2024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产业资本招商大会上,衢州市委书记高屹明确指出,举办产业资本招商大会,向全社会释放“衢州愿与产业资本交朋友、共成长”的强烈信号和满满诚意,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能够关注衢州、了解衢州、投资衢州,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赋能加力
在产业资本的助推下,衢州的发展成效显著:在长三角30个创投新势力城市中,衢州排名从2019年的第20位提升到2024年的第6位;基金年投资额超100亿元,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1家……
如今的衢州,不仅成为长三角创投版图上的新势力,更以开放姿态向全国释放“与资本共成长”的诚意——让每一笔投资都能找到最佳落点,让每一个项目都能释放最大价值。这不仅是一场招商模式的创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思维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