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发展势头依旧稳健。
10月28日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核电发展势头依旧不变。
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核电发展将延续过去几年的良好势头持续推进,不过核准数量未必会像过去几年那样每年都达到10台,预计可能在8台左右,但整体发展规模会保持稳定且连续。
近年来,中国核电的发展步伐稳健。2022至2025年,中国连续每年核准10台机组,2024年更是核准了11台。每一台核电机组的投资额约200亿元,41台机组的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在运核电机组达59台,总装机容量为6248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53台,装机容量达6293万千瓦,总装机规模已突破1.25亿千瓦,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曾亚川最近介绍,2024年全球核电发电量已创近十年新高,且增势预期依然强劲。多家国际权威机构连续四年上调核能发展预期,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实现翻倍增长。
中国发展核电,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与优势。从能源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对于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意义重大。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核电在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能源供应稳定性方面,核电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核电不受天气、季节等自然因素的制约,能够提供稳定、持续的电力供应。这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期,核电可以发挥“压舱石”的作用,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从产业发展的层面分析,中国拥有完整的核电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核电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体系。此外,核电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涉及产业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首席专家、国家电投集团原董事长王炳华在2025年核能公众沟通交流大会上指出,现在困扰第三代核电站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电价。电价问题取决于怎么样把工程造价降下来,这是行业目前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
据王炳华介绍,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已形成批量化建设,目前正在结合工程建设及运维经验,持续开展技术改进优化。“优化的重点围绕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焦点在于如何控制工期。”
另有核电企业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持续降低工程造价,是核电未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这在业内已是共识。
对于降低工程造价的做法,核电巨头中国广核(003816.SZ)在2024年财报中称,公司已形成设计、采购、建设、管理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从核电站设计开始即可进行全面成本控制。通过统筹管理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优化核电站的建设计划和工程进展,降低工程造价。
而在安全运行方面,官方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已安全稳定运行超过600堆年,连续9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数评分全球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曾撰文指出,核能发展的好形势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十分脆弱的,一次新的核事故就会使大好形势陡然逆转。我们必须形成另一个重要共识,那就是:核能的新发展、大发展必须建立在高水平核安全的基础上。
董保同指出,中国作为核电大国,正在步入规模化发展,既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供应链等全球共性问题,也面临核电规模大、首堆新堆多等个性挑战,“保障上百台机组近百年安全运行”“确保核电建设规模化高峰期建造质量”正在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