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30 15:52:51 股吧网页版
我国首份再保险业务“成绩单”出炉:前三季分保业务超2000亿元,已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
来源:华夏时报网

  上海加速推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再保险业务逐渐崭露头角。

  日前,上海保险交易所(下称“上海保交所”)发布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再保险业务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26家中外保险机构汇聚上海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6家境外机构设立交易席位,覆盖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通交易权限的机构达128家,其中境内机构94家、境外机构34家,覆盖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再保险全产业链条。2025年1月至9月,登记交易中心交易保费45.11亿元;登记分出业务保费965.39亿元,分入业务保费112.71亿元。而这也是我国首份再保险业务“成绩单”。

  “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是央地协作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窗口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市场体系已初步搭建,一个更加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上海保交所总经理李峰表示。

  四年建设成果显著

  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始于2021年,国家正式发文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意见,明确指出“发挥上海保险交易所积极作用,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2023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上海市市长龚正联合宣布登记交易中心正式启动;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又联合发布《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以“建设要素集聚、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重点,打造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

  4年来,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上海保交所最新发布的“成绩单”显示,除最新的机构入驻数量超过百家和分保保费达到千亿元级别外,在交易规则和标准落地推广方面,上海保交所登记交易中心制定发布2批共计8项业务规则,推进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推出识别全球再保险交易主体的统一代码库,覆盖境内机构845家,境外机构2421家。使用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再保险数据行业性交互规范,实现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摊赔、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此外,中国太保、中国再保、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国寿财险、太平再、汉诺威再、安盛环球再等29家中外资机构共同向行业发出倡议,使用登记交易中心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标准规范。

  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三大保险巨头则最早布局国际再保险业务。

  中国人保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副总经理王剑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保财险再保险运营中心自2021年正式运营以来,截至2025年9月末,已与391家再保人和经纪人开展再保险交易,累计分出保费2629亿元;人保财险率先实现与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平台对接,将分出分入业务数据登记到平台,通过平台开展中国海外利益分入业务交易。截至2025年9月末,累计完成分出业务登记763.86亿元、分入业务登记46.22亿元、分入业务交易5.03亿元,分出、分入登记规模和境外分入业务交易规模均位居第一。”

  太保产险再保险部总经理王金宝则向本报记者透露,今年4月18日,太保产险完成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场内再保交易签约,平台年度交易额超30亿元,并带动交易对手按期在场内交易;牵头与29家中外资保险机构共同发起《行业携手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倡议书》;今年5月又通过再保险业务平台,率先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奇瑞出海创建跨境再保险分入业务模式和路径,并在之后的几个月中,将该模式陆续复制推广到极氪、名爵等车企出海业务上。

  “自再保中心成立以来,平安产险将海外业务发展定位公司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在监管的指导下,我们深度参与新型风险转移工具研发,已形成《中国地震新型风险转移工具发行方案》和《卫星行业损失担保发行方案》,为构建中国再保险市场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提供市场化路径。”平安产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副经理李硕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作为外资巨头代表,日本三井住友也率先发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业务。

  10月28日,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副总经理郑永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023年8月,公司就在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成为首批进驻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机构之一。

  “我们抓住这次政策机遇,积极优化公司在再保险领域的经营战略,实现了再保险业务的集中化管理,有效提升了业务运营效率以及专业化程度。2024年,我们积极推进公司核心系统与交易平台对接工作,并于2024年12月1日如期实现了公司全量再保险业务数据的统一登记。截至2025年8月末,中心已完成登记保费约6.35亿元,占公司全辖分入保费的90%;完成登记赔款约2.86亿元,占公司全辖分入赔款的97%;其中,平台交易的业务量达3.8亿元,业务进场率接近55%,且已有半数业务完成账务清结算。再保险运营中心设立短短两年的时间,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平台的真实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郑永强称。

  市场空间巨大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通过有效发挥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更是保险机构参与全球保险市场风险分散、拓展承保能力供给的重要方式。

  在李峰看来,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极具潜力,再保险市场居全球第七,与我国直保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地位不匹配,再保险渗透率4.6%,低于12.5%的全球平均水平,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

  王剑也指出,当前国内直保业务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兴业务领域,对承保能力需求旺盛,对再保保障的需求也持续增加,而目前再保市场承保能力有效供给有限。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平台作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应加大对平台的宣导和推广力度,促进提升境外交易对手对平台的熟悉了解,增强对平台数据安全性的信心,提高境外交易对手通过平台开展业务交易的意愿,以此进一步引导再保险资源要素聚集,深化再保险供给,更好提升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对全球保险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王剑表示。

  那么,下一步上海再保险中心有哪些新举措呢?10月29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充分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构建再保险资金跨境便利化通道。登记交易中心交易数据透明、真实的优势获得央行认可,对于通过登记交易中心、使用自由贸易账户完成的再保险交易,来源可溯、流向可控,给予再保险跨境资金收支便利,进一步提高境内主体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力。目前正在研究推动跨境再保险分入业务收入境外投资便利政策落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