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穿透力正不断深入,从总部高管到一线业务员,无一例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近日公布的一纸罚单,揭示了保险业监管的常态。国华人寿上海分公司因“费用使用不真实”被处以34万元罚款,时任总监钟和卿也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针对此次处罚,国华人寿相关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问询时表示,相关机构已在受到处罚后积极全面整改,并将在今后的各项业务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公司正在加强分支机构管理,贯彻落实监管要求,持续加强对重点条线、重点部门、重点机构的督导检查,完善整改措施、严格制度标准。
事实上,这类处罚并非孤例。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罚金总额已突破3亿元,同比增长9.64%。同期86名从业人员被禁业1年到终身,该数字较2024年同期的38人翻倍有余。
三季度罚单力度持续加大,“财务数据不真”是重灾区
2025年第三季度,保险业监管罚单数量达到632张,处罚金额累计1.34亿元,处罚机构369家,处罚人员696人次。
与去年同期相比,罚单数量、处罚金额、处罚机构数、处罚人数方面均有所增加。单是9月份,罚金金额就达到3091万元,同比激增136.9%。
监管力度加大还体现在禁业处罚的数量上。仅在10月15日至17日的三天内,监管系统就开出了7张“禁业”罚单,包括1人被终身禁业,4人禁业10年,1人禁业9年,1人禁业3年,监管覆盖了从董事长到基层业务员的各个层级。
从处罚原因看,“五虚”问题(虚列费用、虚假承保、虚假退保、虚挂保费和虚假理赔)是保险业最高发的违规行为,也是监管重点。
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相关处罚频次占比最高,达到33.94%,成为监管重点。
细分来看,虚构业务套取资金、给予合同以外利益、财务数据不真实、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或费率、虚列费用是前五大处罚要点。
财产险公司在罚金总额中占比高于寿险公司。太保财险、人保财险等大型财险公司纷纷因数据不真实问题收到大额罚单。
双罚制成新常态,个人责任追究力度空前
监管模式已从单纯处罚机构转变为“机构+个人”双罚并重的立体追责模式。
据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个人罚金金额达6472.9万元,占总罚金金额的20.94%,平均每四个处罚对象中就有一个是个人。
对个人的处罚力度也显著加大。今年以来,禁止从业和撤销任职资格的数量明显增加,尤其对中高层管理者的问责更为严格。
禁业处罚呈现梯度化特征,受罚者形成了金字塔式结构,从高管到基层员工全覆盖。
此外,监管政策与技术同步升级,穿透式监管成主流。2024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十条”)将监管基调从“完善监管”转变为“从严监管”。
新“国十条”从“从严把保险市场准入关”、“严格保险机构持续监管”、“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和“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四个维度确保监管全覆盖。
监管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各银保监局灵活运用EAST系统和非现场监管系统、采取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密切监测市场运行状况。例如,上海建立了“天覆”监管大屏等数字监管体系,能实时监测险企异常指标(如畸高手续费率),并迅速启动现场检查,实现“快查快处”;湖南金融监管局创新开发的“小齿轮”智能检查工具,已能在5.91小时内完成对355小时电话销售录音的全面识别,效率比人工检查提高近6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