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30日电 “太湖湾音乐节单日票666元、VIP票888元,不如说在抢钱。”“超级太空奇缘音乐节嘉年华票价真离谱,天气这么冷还卖到599元。”“给王源单独开一天吧,699、799元都不愁卖,我只想在家门口看一场200元的音乐节啊。”近段时间,音乐节门票被指“演出刺客”在社交网络上持续引发热议,音乐节演出越来越多,票价却缘何越来越贵?
“今年截至目前全国已经举办了四五百场音乐节。仅国庆假期就官宣了约40场音乐节。”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负责人唐月明在近日举办的2025亚洲演出娱乐行业峰会上表示。但音乐节整体的走势也呈现两极分化,“以国庆为例,最终有七八家官宣后取消了,但也有音乐节效果非常好,比如南京DNA音乐节,请到了林俊杰、张艺兴、林宥嘉等顶流歌手,票房大卖。”官方数据显示,南京DNA音乐节票价在599元至799元,共计吸引了3.5万名观众到场,其中83%为外地游客。
流量当道、市场下沉,从小众狂欢到大众活动
曾几何时,音乐节还只是摇滚乐迷、民谣爱好者和学生群体的专属聚会,如今却早已成为常见的娱乐方式。2024年,5000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票房近24亿元,观演人次突破581万。
而近两年来,这一“大众化”进程又呈现出新的分化趋势。
首先,流量艺人越来越多地登上音乐节的舞台。
“赵露思音乐节首秀”“罗云熙音乐节太燃了”“丁禹兮音乐节炸场”……类似的热搜词条越来越多,演员、偶像艺人等非职业音乐人登台,俨然已成为音乐节的新“标配”。
音乐先声创始人范志辉指出,今年国庆期间全国共举办了40多场音乐节,“其中最突出的趋势便是艺人结构‘大换血’,尤其是新兴品牌整体更趋向于‘流量拼盘’。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此次国庆档音乐节的流量艺人数量高达67组,包括演员、偶像、短视频网红甚至更跨界的电竞选手等,例如张新成、张晚意、任嘉伦等。”
范志辉分析,由于当前演出市场消费力有所减弱,引入具有号召力的跨界嘉宾成为不少音乐节不得不做的选择,甚至不乏音乐节已经将流量艺人作为核心卖点。“这一趋势在去年有了苗头,今年五一档开始小爆发,在国庆档已经成为了主流现象。”范志辉告诉新华财经。
其次,音乐节市场正回归理性,数量收缩并向头部品牌集中。
随着前几年演出市场爆发,艺人出场费水涨船高,加之流量艺人的加入,成本压力成为主办方最大的焦虑。若无法邀请到有票房保障的艺人,音乐节便面临取消风险,甚至还有流量艺人“坐地起价”,因此近年来临时取消的场次越来越多。同时,观众对高票价的抵触也促使主办方调整策略,通过减少场次、控制票价来维持吸引力。
《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主要音乐节IP数量同比下降40.5%,但票房超过千万元的项目占比显著提升,从2023年的22.5%提升到了34.0%。并且,2万人以上演出规模的场次占比从4.6%提升到了14.3%,资源正不断向头部集中。
此外,音乐节市场还呈现出明显的扩展趋势,三四线城市逐渐成为音乐节布局的新重心。
2024年,三四线城市大型音乐节场次占比已达34.9%,票房占比达29.1%。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一方面源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另一方面,县域地区更容易提供适合多日演出的大型场地。例如国庆期间河北成安举办的音乐节汇聚了张靓颖、田震、郑钧、黄子韬等明星,吸引了超过14万名观众,数据显示,音乐节期间,成安餐饮商户客流量同比增长3倍以上,周边景区游客量翻番。
因此各地政府也愈发重视音乐节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积极通过政策支持发展“票根经济”,为音乐节“下沉”提供了更多可能。
“看演出”还是“过生活”,音乐节还缺什么?
尽管音乐节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制作水准不断提升,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随之浮现。
其中,内容与形态的同质化突出。当前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局面:一方面,能够承载数万人的超大型音乐节仍然稀缺;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垂直类音乐节也尚未形成足够规模。
摩登天空创始人及CEO沈黎晖表示,中国并不需要过多追求体量雷同的大型综合音乐节。他以国际经验为例说,一个地区其实往往只需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标杆性音乐节,“比如英国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或美国的科切拉音乐节,都是几十万人的规模,既有口碑又有影响力。”
在他看来,更可持续的路径是“一大带多垂”——即一个超级音乐节与众多垂直细分音乐节并存。沈黎晖特别提到四川的春游音乐节,它不依赖流量艺人,专注电子与摇滚乐迷,场地在户外,虽然规模不大但复购率高,培养了稳定的受众群体。“我们做过行业数据统计,中国音乐节的复购率整体较低,但春游音乐节很多人每年都去,所以它做了十几年。这也证明了垂类音乐节如果‘耐得住寂寞’、坚持‘长期主义’,反而能形成更持久的品牌生命力。”
除了内容同质化,音乐节在体验设计上也显得较为单一。沈黎晖观察到,目前许多音乐节舞台数量减少,“甚至只剩下一个舞台”,人挤人,整体更像一场“户外演唱会”而非多元化的活动。其向新华财经对比了瑞典某音乐节的体验,即便规模不大,但融合了市集、娱乐互动甚至理发店,“我当时50%的时间在舞台,50%的时间在玩其他东西”。“还有比如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从一个舞台走到另一个舞台需要40分钟,甚至全是泥,但乐迷依然开心。”
“反观国内,尽管硬件设备不断升级,但在营造综合体验方面仍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的阶段,如解决餐饮、如厕等问题,尚未充分回应年轻乐迷对沉浸式、可探索场景的期待。”这种体验上的短板,实际上也影响了音乐节品牌调性和长期价值的建立。
此外,一些基础服务细节的不足,也会消耗观众的好感。例如场内高价售卖的饮用水、排长队且卫生状况不佳的厕所、缺乏无障碍设施等问题,虽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着整体体验质量。这些“小事”恰恰是音乐节能否从一场演出进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关键。
破局同质化,音乐节迎来“自己的时代”
谈及音乐节的未来路径,业内人士认为核心在于打破同质化僵局,通过内容深耕、跨界合作与体验优化寻找新的增长点。
首先,内容多元化被视为破局的关键。
StreetVoice创始人贾敏恕指出,音乐市场最终会走向垂直细分,这是行业持续成长的必然。他建议可以发展更多与特定场景、地域文化深度结合的音乐节形态,例如在山谷水畔举办小众风格的音乐节,类似北欧那种精致而专注的模式。
沈黎晖则以摩登天空的实践为例,分享了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创新,如在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推出“粤语日”专场,在珠海草莓音乐节与TVB合作呈现港剧原声带主题演出。此外,他明确表示明年将增设第三舞台甚至更多舞台,“给到更多的新音乐人,让新人被大家看到”。“我们希望乐迷是为了音乐体验而来,而不仅仅是追随某一位艺人,看完他就走。我们会坚持这一方向,探索音乐节的更多可能性。”沈黎晖表示。
其次,音乐厂牌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正成为趋势。
近年来,由互联网平台主导或参与的音乐节项目频频出现,如大麦主办的阿那亚虾米音乐节、哔哩哔哩主办的干冰音乐节、微博主办的大眼音乐节、与爱奇艺深度合作的MD SK音乐节等。
在沈黎晖看来,这种合作意义重大。音乐节主办方面临商业运营的现实挑战,而平台方拥有数据洞察、商业化经验以及不一样的运营逻辑,二者的结合能为行业带来新气象,且目前已显现出积极效果。
第三,音乐节现场体验的细节或将进一步改善。
范志辉观察到,今年不少音乐节在卫生间配置上有了明显进步,排队时间缩短,并增设了女性友好卫生间。同时,增强互动性的尝试逐渐增多,如设置打卡互动区、与艺术家合作打造大型艺术装置等,既丰富了观赏性,也激发了乐迷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意愿。部分音乐节还在单场演出的策划上引入了接近演唱会的演出体量,“我认为这是让音乐节更具竞争力的一个方向,也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唐月明补充道,相比演唱会只有晚上的两三个小时,音乐节的特点是观众在场内的停留时间长达8小时甚至更久,因此服务体验至关重要。让乐迷“玩起来”而不仅仅是“看起来”,将成为提升音乐节吸引力的重要一环。
北京华乐非凡文化负责人张熠明对此持乐观态度:“音乐节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健康的‘大浪淘沙’,会让那些缺乏存在价值的音乐节和服务能力不足的主办方被自然淘汰。”
正如范志辉所言,“音乐节用三十年的时间,从校园走出,从公园走出,如今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