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④
陈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从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等四个方面作出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在新形势下,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着眼于“高”。一要高起点谋划。当前,无论是科技创新所涉及的知识生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还是产业创新所涉及的技术突破、要素赋能和场景组织,都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需要在准确理解其趋势性特征的基础上,发挥我国市场容量巨大、场景资源丰富等优势,深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具有必要战略纵深的前瞻性布局和体系化部署,推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二要高标准建设。新质生产力源于高水平大学、高能级研究机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和共享服务网络、数据资源及算力基础设施、AGI for Science等一系列物质技术基础,需要对标世界一流水准,动员和整合各方资源,推进条件和能力建设。三要高效率组织。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面对多种任务情境,既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驱动的原始创新,也有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既需要有组织、策略化的颠覆式技术创新,也需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策划国际大科学计划,需要采取不同的要素配置和力量编成方式。
为国担当、勇为尖兵,上海要深刻领会“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一要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上海的创新策源能力仍需大幅度提升。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全面推动知识生产方式、科学研究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是关键。成立才一年多的上海创智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旨在发现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偏才”“怪才”“奇才”。这样的探索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形成更加丰富的实践模式。
二要积极谋划生态位势,促成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问世仅两年的“模速空间”一鸣惊人,通过算力、语料、场景等要素的高浓度配置,吸引众多青年才俊,激发产业“核爆”效应,催生了包括“北斗七星”矩阵在内的一批优秀大模型企业,其中的MiniMax稀宇极智近日发布并开源新一代文本大模型,以“高智能+低成本”的组合挑战全球顶尖模型。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格局变幻莫测,只有保持战略敏捷,不断探索资源要素汇集的有效模式和机制,积极谋取创新链和产业链上的有利位势,才能把握战略主动。
三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近年来,上海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快速涌现,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瞪羚企业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的效果明显,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近一半的获奖成果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有关。2025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实现产值3629亿元,增长8.5%,新质生产力规模整体跃升。但是,就总体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于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够大。上海应进一步提升场景组织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更多科技成果汇入新质生产力的洪流。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