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9日,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举行。本次活动以“链动京津冀智造新未来”为主题,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工业母机、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氢能、生物医药6条重点产业链组织6场主题对接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钟志红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支持三地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力,共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
发挥京津冀研发应用协同的最大效应
京津冀6条重点产业链如何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认为,新材料是新技术的基础,镁合金本身的轻量化特性,可以很好适应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对轻量化的需求;镁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关系密切,可以有效助力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档升级。
“镁材料在新能源产业和现代交通中有节能减排的应用场景。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应用潜力巨大的镁产业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金属材料产业,我国应该抢占先机,加大技术突破和应用推进力度。”潘复生提到。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倪小龙表示,智能化是京津冀产业链发展进程的关键驱动力。智能传感器作为智能化基础,种类多样性、精度水平直接决定智能化实现程度,建议加强该领域的应用与基础技术研究。北京有研究优势,天津、河北有应用基础,结合起来可以把产业链的智能化做得更好。
“中国机器人在形成世界级的智能产业发展中,京津冀可以成为第一梯队引领者。愿京津冀在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融合协同的差异化战略布局,形成技术创新引领,检测标准支撑,应用制造拓展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壮大京津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智能制造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郝玉成认为。
京津冀“十五五”产业协同发展聚焦五大核心维度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十四五”期间,三地产业协同成效初显,为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时期更需乘势而上、夯实根基,通过系统性举措推动产业协同迈向新高度、新台阶。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智杰代表京津冀工信智库发布《京津冀“十五五”产业协同发展倡议》提到,聚焦 “大集群、大链条、大项目、大平台、大格局” 五大核心维度,旨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协同体系。
在“共育世界级产业大集群”方面,倡议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京津冀区域内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加强产业协作、技术协作,推进重大场景应用,高标准建设产业聚集区等举措,打造全球产业集群标杆。
在“共构高效能产业大链条”方面 ,倡议以产业链群监测体系为基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推进链式突破,全域攻坚“卡点”技术、精准破解“堵点”问题、高效贯通“断点”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在“共建高引领产业大项目”方面,倡议以龙头项目为牵引,“统一规划、协同招商、合力保障”。统筹三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一批头部企业及配套企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抢占行业制高点。
在“共搭高能级产业大平台”方面,倡议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等为载体,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提升园区辐射带动能级,引领区域深度融合。
在“共筑高水平开放大格局”方面,倡议主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搭建产业交流合作桥梁,协同开展海外招商、推动企业“抱团出海”“搭船出海”“品牌出海”等方式,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汇聚全球优势资源,共创协同开放示范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