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夏晓伦)“AI的研发和应用,对于老龄化服务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必须靠家庭制度才能完成养老过程,更需要一个多元的养老系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在近日举办的银龄生活主题沙龙上表示。
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让亿万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活动上,贝壳公益与《人物》杂志共同推出的《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指出,在空间与科技层面,家庭内部常常缺少适老化设计;外部世界则因数字鸿沟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挑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提出,公众对于老去存在几个误区,比如把老去和衰弱、疾病混为一谈,或者把养老当作个人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表示,随着人越来越长寿,“年轻老人照护年老老人”越来越普遍。年轻老人同时面临体力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更需要培养专业的,能够照护老人的、有技能的群体。
关于居住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强调,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精细化和人性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老人能尽量自己照顾自己,让老人自立生活的时间更长点”。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提到,“当父母的各项能力衰减,我们要多跟父母交流,甚至要‘教育’父母,帮助他们了解你在做的事情,了解这个正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他们才不会慌,不会对自己着急。”
贝壳集团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贾生平表示,“老年困境”是一个群体的困境,也是不同个体具体问题的总和,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银发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被更多人“看见”,从而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问题的解决中来。
专家表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协同发力。从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到社会组织搭建平台、链接资源,再到每个家庭履行赡养责任、传递亲情温暖,唯有形成“各方联动、多元参与”的合力,才能破解银龄生活的痛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