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如期发布,GDP同比增长5.2%的稳健表现,彰显了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的坚实韧性。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较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持续巩固经济增长“主引擎”地位。在以旧换新政策扩围、新型消费崛起、城乡市场协同发力的多重驱动下,国内消费市场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为扩内需、稳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印证了内需作为经济增长核心支撑的战略价值。
政策精准发力,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内需的持续扩张,离不开政策的科学引导与精准滴灌。2025年以来,国家分四批下达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专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以“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打通消费堵点,让居民得实惠、市场增活力。从城市商圈到乡镇市集,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耐用品消费提质升级。重点消费领域呈现高增长态势,政策拉动效应显著。
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升级趋势鲜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观念转变,国内消费市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特征日益凸显。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在体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品质和内涵不断丰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快速增长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亮点。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持续壮大,让优质商品和服务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从县域农村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到城市居民足不出户享受“小时达”的便捷服务,数字消费正打破空间限制,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消费网络,为内需增长注入新动能。城乡消费市场的协同发展则进一步拓宽了内需空间。城乡消费差距持续缩小,随着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电商进村工程的推进,以及以旧换新政策向乡镇延伸,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成为内需增长的重要支撑,形成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消费新格局。
服务消费的加速释放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2025年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0.6个百分点,凸显了居民消费从“物质满足”向“精神享受”的转型。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强劲复苏是服务消费增长的生动写照,从乡村民宿的火爆到文化场馆的客流涌动,从体育健身的普及到康养服务的升温,服务消费正以多元化、高品质的供给,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成为扩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面向“十五五”新阶段,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将更加注重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从需求端看,一方面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夯实消费增长根基。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保障,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企业内部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工资水平合理增长。在再分配环节,充分发挥税收调节、转移支付等作用,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同时积极引导第三次分配规范发展,鼓励慈善捐赠等公益行为,多渠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强化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手段,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中低收入家庭的财务承受能力,为消费升级筑牢支撑。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消费预期信心。要持续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持续优化养老保障体系,动态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居民实际购买力;健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拓宽保障覆盖广度、增强制度可持续性。
从供给侧看,一是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政策支持,拓宽消费增长空间。聚焦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场景,让消费更具吸引力、更富层次感。持续做强文旅经济、冰雪经济,丰富文化体验供给、升级旅游服务品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文旅消费潜力;以服务消费为重要抓手,重点推动“一老一小”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因地制宜培育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增长点,同时积极扩大入境消费与服务业出口,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矩阵。在此基础上,合理优化消费补贴政策,精准对接居民消费需求与产业发展方向,通过补贴引导、政策激励,撬动更多消费潜力释放,让政策红利直达消费端与供给端。二是坚持供需协同、质效并重,提升供给适配能力。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既要扩大内需规模,更要着力提升消费与投资的结构质量,让供给更好适配消费升级需求。一方面持续增强企业活力、稳固民生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对企业设备更新、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破解企业技术升级瓶颈,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供给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