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更是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深圳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持续在能源、城建、交通等多领域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并探索绿色金融创新路径。”
10月28日,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简称“社投盟”)主办的“2025湾区可持续绿色金融论坛”召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绿色发展处处长陈兴在会上说道。

2025湾区可持续绿色金融论坛现场
据介绍,截至2024年末,深圳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0230.91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7.99个百分点。在深交所发行的绿色债券累计规模达1883.74亿元。
此外,深圳连续四年赴港发行离岸债券,并计划创新发行低碳城市主题绿色债券。深圳已印发《深圳市推动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建设助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市属直管企业和国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披露全覆盖,重点领域上市公司披露率力争达到60%,致力为全国可持续绿色金融工作提供“深圳样本”。
会上,社投盟副理事长、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葛兴安表示,“当前,全球处于绿色低碳转型与AI技术浪潮的历史性交汇点,绿色金融作为国家战略‘五篇大文章’之一,正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力量,并在AI赋能下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发展阶段。”
数字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认为,在气候变化异常严峻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必须积极推进量化与数字化。
叶燕斐列举了当前需构建的多元环境数据体系,包括碳排放、气候物理风险、生物多样性、排污及水资源等信息的精准核算与追踪。他认为,AI、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已成熟,可大幅提升绿色识别的效率与放贷精准度,助力开发与碳表现挂钩的金融产品。
“只有持续深化金融体系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并健全公共与第三方服务市场,才能切实保障绿色金融的透明度、可核算性与可持续性,从而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他说道。
另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还解读了中国最新宣布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据介绍,新目标首次实现“双覆盖”——覆盖全经济领域和全部七种温室气体,并要求在2035年使温室气体排放比峰值下降7%-10%。这一幅度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历史同期水平,将催生海量投融资需求。
他预测,为实现目标,到2035年中国风光总装机量需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至少32亿千瓦),新能源汽车要成为销售主流,全国碳市场将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柴麒敏表示,推动这些政策和行动,将给我国带来超过30万亿元的新增投资,碳金融市场(如碳债券、碳衍生品等)创新空间广阔。
另外,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零碳金融解决方案中心总监邓璐璐发布并系统解读了《全链条数智化企业碳账户评级与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海纳百川慈善信托发起人、千秋百世咨询和远识全球家办创始人康朝锋发布了由社投盟、远识全球家族办公室和千秋百世咨询联合编撰的《中国家族可持续传承的新挑战和解决方案初探》。现场还举行了“商业向善,可持续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资本向绿,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等主题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