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9 16:47:29 股吧网页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9城15.9万亿GDP如何“破圈”创新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李可

  作为“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正在开启从“地理相邻”到“创新共融”的深度变革。

  在10月26日的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暨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上,这条贯穿长三角黄金腹地的创新走廊迎来沿线9城主政者齐聚首,围绕“共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加强产业跨区域协同”主题举办市长沙龙,共商如何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把15.9万亿的经济体量转化为协同创新的倍增效应。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和“金边”,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沿线9城分别为: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这片区域2024年的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

  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这9座城市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加快构建的是“4+6”产业体系。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郑晓明介绍,“4”指人工智能和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四大攻坚产业,分别成立攻坚办集中推进。“6”则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低空经济和航空航天,分别组建产业专班统筹发展。

  郑晓明提出,南京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征,创新资源丰富、产业规模加快提升、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产业政策系统完备。目前南京已有6个产业突破2000亿级,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有望突破万亿元,智能电网有望突破5000亿元;集群优势上,软件和信息服务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就政策体系完备而言,已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十多个重点领域实施“一业一策”,精准支持产业发展。

  头顶“太湖明珠”光环的无锡市,以产业根基和科创能力为鲜明底色。无锡市副市长周文栋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当地的产业实力: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中国500强企业数量多年来位居江苏省首位;拥有“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与“奋斗者”号深潜器两大“国之重器”;规上工业总产值正迈向3万亿元大关。此外,无锡已形成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四大核心地标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四成,并有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

  在上述四大地标产业中,集成电路与物联网尤为突出。周文栋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全球百强城市第十五位,并在封装测试领域位列全国第一,与上海产业协同紧密。同时,作为国家唯一的物联网先导区,无锡集聚了超3500家产业链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物联网产业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正成为“AI回归物理世界”不可或缺的数字底座。

  历来以实体经济为主、以制造业为支撑的常州,经过多年的累积,也已经形成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配套完整,产业人才资源丰富,制造业成本合理的格局。常州市副市长潘冬铃表示,常州制造业基本盘稳健,去年实现工业收入2.2万亿元,工业产值1.8万亿元。其产业布局由清晰的“1028”体系引领,即打造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其中,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强劲增长极,去年产值高达8500亿元,并在国内率先形成了“发、储、送、用、网”五大环节的完整生态闭环,正全力建设区域新能源产业高地。

  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常州正积极谋划未来。潘冬铃说,通过构建“6+X”未来产业体系,常州瞄准前沿领域。其中,“6”大成长型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新兴储能、合成生物、先进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X”则代表低空经济、脑机接口、氢能等前沿方向。该市计划通过在各区县设立先导区等方式,为产业创新预留空间,力争到2030年实现未来产业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

  制造业基础雄厚的苏州,同样是中国名副其实的产业之城。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表示,苏州去年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二、全球前列,并拥有全球最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覆盖35个大类、171个中类及575个小类,配套相当齐全。在这样的制造业基础上,苏州正在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其占比已突破50%,形成“1030”先进制造业与“1840”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面向未来,苏州在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展开了深度布局。顾海东说,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苏州低空经济集聚效应显著,已汇聚43家无人机整机及超过30家具身机器人整机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由此可见一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848家,位居全国第四;全球“灯塔工厂”7家,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7个。

  南通的产业门类同样齐全,而产业特色则可以归纳为“一船一电两高两新”六大集群。南通市副市长凌屹介绍称,“船”指船舶海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造船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海工装备占全国四分之一,承建了“天鲲号”等大国重器;“电”指规模达26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拥有通富微电、中天科技等在集成电路和光纤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

  “两高”为高端纺织——南通家纺产品全球规模最大,年产约12亿件;高端装备——覆盖盾构机、港口机械等;“两新”则为新能源——海上风电、LNG接卸量均居江苏第一;新材料依托通州湾吸引中石油等重大项目。南通目标在“十五五”期末,将上述六大集群全部打造为3000亿级的产业板块。

  作为江苏的老工业基地,镇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克表示,镇江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十五五”期间,镇江规划了港口经济、航空航天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三大未来方向,不仅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协作体系——已成为大飞机产业链的关键一环,C919内饰件的90%、以及50%的铝材和复合材料结构件为“镇江制造”;而且注重与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比如在贡献全球70%镜片的产能基础之上,推动“眼镜+AI”,并积极发展已在脑机接口、智能农机等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的前沿产业,力求在区域协同中开辟独特发展路径。

  诞生于1996年的泰州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秦猛用“大海新晨”四个字描述当地的产业特色:“大”指规模即将突破40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泰州拥有全国首个医药类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从研发到康养的全产业链;“海”指造船与海工,年造船量超千万载重吨,占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新”则是当前的增长引擎,涵盖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产值超1500亿)、新能源(锂电、光伏)及以长城汽车为核心的新智造;“晨”代表面向未来的晨光产业,正在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氢能等领域进行前沿布局。以此为基础,泰州形成了“8+13+X”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道主”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赵亮表示,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先锋队”,普陀区身处上海这个产业基础深厚的大本营。立足于“五个中心”建设的基本盘,上海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总产出规模已超过1.8万亿元。而普陀区自身形成了清晰的“南中北”空间与产业布局:南部依托“半马苏河”打造苏河水岸经济带,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中部以真如副中心为核心,建设海纳数字小镇,聚焦数字经济;北部则是上海重要的城市转型区——桃浦智创城,正携手临港集团全力发展“科创+产业”,成为上海辐射服务沿沪宁产业带的重要枢纽。

  破圈、融合、协同

  在各市、区产业布局与优势的基础上,如何依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平台,加强城市间的互相交流,使其在创新灵感的碰撞中生出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实现进一步的“破圈”、融合与产业协同?

  对于这一议题,上述在现场面对面的9位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与建议。

  “在产业创新协同上,南京和上海等其他城市可以合作的领域很多。”郑晓明建议从信息通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电网产业,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和大飞机产业这四个领域重点推进。他强调,“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不是各个城市资源简单叠加,而是我们在一起,把各个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携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共同体”。

  周文栋也表示,对接上海、服务上海一直是无锡不变的战略选择。而在加强合作上,仍然还有大量的工作与空间。他提出,第一要从规划层面提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工作系统化的程度,“真正要把工作做好应该是合作大于竞争,首先要把资源要素引入到这条创新带,至于有多少流到各自的水里面,看各家的资源禀赋,这很重要”。第二要进一步增强这项工作操作方面的协同性,“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之间,是一个长长联合的过程,是用长板对长板,把大家各自所擅长的东西放在一起,形成最大的优势”。第三,还可以策划更多有标志性的成果,并让亮点更好凸显,引起各方更大的关注。

  潘冬铃提出,常州希望从锚定“智能制造”、强化“链上协同”、借力“区位优势”这三个方面和沿线城市共同推动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其中,要推动沿沪宁城市在产业上“互补共赢”,打造全新的“链式”生态体系,紧扣当地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在沿沪宁线上形成更加紧密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作。“虽然沿沪宁城市带中,也有很多同质性的产业,但我们还是有一些可以开展链式合作的产业企业。”他认为,“链上协同”对于打造地区产业生态颇有好处,可以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带。

  在顾海东看来,真正企业间的合作协作,都在遵循市场规律,是在市场化的运作中推进的,而政府要找准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规划的同时,政府更多要做的是服务,“长板如何拉长,互相配合协同,打破篱笆形成的围墙,为企业、产业服务,这个定位很重要”。在实现路径上,要放大来自上海扶持和溢出的优势,“如果操作好、定位好,未来沿沪宁产业带是可以和G60(长三角科创走廊)比一比的”。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凌屹说,南通要做好“沿江”“沿海”“沿沪宁”三篇文章。其中,“上海和苏南的资源就是南通的资源,就是我们家门口的大院大所”。要把这些利用好,和当地应用场景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沿江则指跨长江融合,上海、苏州、南通的毗邻区域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的倡议已得到国家认可。在沿海方向,作为江苏海洋经济重要增长极,南通吸引了中石油等总投资超500亿元的重大项目,正成为高端产业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载体。

  张克提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工作为镇江的发展提供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应从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强双向产业的合作、创新协同这三个方面来推动。就比较优势而言,镇江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本较低,为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成本洼地、投资高地空间。同时,物流成本也具有优势,发展空间相对充裕。

  秦猛同样认为,要用好各个城市之间在产业链里的优势,协同起来,“为我所用,缺什么就补什么”。他建议各大城市里的产业链龙头都能牵头,避免内卷,既做贡献也能够获益,建强整个产业链。而泰州将从加强交通协同、产业协同和生活协同三方面融入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发展。

  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赵亮提出,对于产业而言,实体经济是骨骼,服务业是血脉。从科研到工业设计,再到后期供应链、物流、营销乃至全过程的金融,都是专业服务业在支撑。没有这些支撑,实体经济就没有办法从产品到消费端。服务业恰恰是上海和普陀比较擅长的,可以为沿沪宁城市的整个产业发展提供一系列专业化的服务。

  市长沙龙结束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各市领导及合肥、滁州、马鞍山三位协同创新观察员城市领导还共同启动了“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倡议”,将城市合作、产业创新协同的路径进一步延伸。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