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总体方向与重点任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房地产领域,《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并从制度建设、住房供给、房屋品质、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作出部署,推动房地产行业向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
构建新模式
《建议》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制度”置于房地产政策首位,凸显制度建设的根本性作用。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新模式的根基在于三大板块:基础性制度、供应体系、人房地钱要素联动。其中,基础性制度主要针对旧模式下的开发风险,重点完善三方面。一是开发制度,二是销售制度,三是融资制度。
中指研究院进一步指出,项目开发公司制、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现房销售配套融资政策等,将成为“十五五”期间重点落地的政策方向。
在消费端,《建议》提出“清理住房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核心城市购房政策仍有优化空间。在土地端,《建议》明确“盘活用好低效用地、闲置房产”,并赋予省级政府更大建设用地统筹权。
自2024年以来,中央已多次出台政策支持存量土地与商品房盘活。截至10月24日,全国拟使用专项债收购闲置土地的金额超6200亿元,实际发行约2160亿元。河北、重庆等地已率先行动,预计更多地区将加入。
《建议》延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基调,将“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写入规划,表明房地产风险防控仍是中央关注重点。
李宇嘉指出,通过基础制度建设和资金闭环管理,可有效防范项目烂尾、企业债务等问题,维护购房者权益与金融稳定。
《建议》还提出“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城镇工薪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与“十四五”时期“有效增加”保障房供给相比,“优化”一词标志着政策重心从“量”转向“质”与“结构”。
李宇嘉认为,住房是未来的“软基建”,尤其在经济转型期,保障性住房是稳定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他指出,当前新市民、年轻人对居住品质要求提高,提供低成本、体面的住房保障,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支撑经济内循环。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及改造安置住房超1100万套,惠及3000多万人。“十五五”期间,保障房供给将更注重区域均衡、产品结构与品质提升,各地在编制住房发展规划时,将加强对保障房需求的精准测算。
建设“好房子”
值得注意的是,《建议》首次提出“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表明政策将更注重城市差异与居民需求差异。
李宇嘉分析,改善性住房已成为结构性需求的重点。2019年,重点30城市120平方米以上住房供给占比已达30%,但随着市场去化周期拉长、居民预期变化,改善性需求的释放仍受到制约。因此,“因城施策”成为关键:供给过剩地区需结构性收缩,需求潜力地区则应以需定供。
中指研究院数据支持这一判断:2025年前三季度,重点30城市中120~144平方米户型占比提升至30%,上海、南京、长沙等城市改善型产品增长明显。未来,精准匹配需求将成为住房供给的典型特征。
《建议》将“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写入国家战略,并同步提出“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和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李宇嘉指出,“好房子”已从部委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5月1日生效的《住宅项目规范》提出了40多项指标,部分为强制性标准,涵盖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个维度。然而,这也带来成本上升问题,如何平衡成本与支付能力,仍需政策支持。
据中指研究院补充,住建部已提出五项好标准(好的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并归纳居民对“好房子”的要求为“六不六防三省三要”。上海、成都、合肥等地已出台配套政策,如优化计容规则、放宽阳台面积计算等,未来更多城市将跟进。
在物业服务方面,李宇嘉强调,行业正从“对物的服务”转向“对人的服务”,涵盖养老、托幼、应急处理等全龄化需求,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建议》明确提出“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业内人士指出,全生命周期意味着需要完善配套的房屋体检、房屋养老、房屋保险三项机制。
李宇嘉指出,这些制度已在多地试点,关键在于资金与机制设计。例如,房屋养老金需构建维修基金、财政补贴等多元资金体系;房屋保险则需从工程质量险延伸至全周期安全险。
中指研究院监测显示,自2024年以来,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已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或试点方案。上海在六区试点房屋养老金制度,明确个人账户由维修资金转化,公共账户纳入财政预算。预计“十五五”期间,更多城市将加快推广节奏。
此外,《建议》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升级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标志着城市更新进入系统化、高质量推进阶段。
中指研究院指出,当前城市更新仍面临工商业用地续期、容积率奖励、资金压力等挑战。《建议》明确提出“完善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有望逐步落地。未来,通过财政引导、市场化融资、政策创新等方式,城市更新将更好地支撑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十五五”规划将房地产纳入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框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制度建设、供给优化、品质提升、风险防控等多措并举,中国房地产正在构建以“人”为核心、以“质”为导向的发展新生态。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五年,随着政策细则陆续落地,房地产行业有望在阵痛中重构,在转型中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