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十五五”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十五五”规划建议所作的说明中指出,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做强国内大循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基于一个强大的国内市场。“十五五”,扩大内需被列为一个“战略基点”。这意味着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等等——而构建这个强大市场的过程,不仅要做“加法”,更重要的是顺应变革趋势,做“变法”、做“减法”。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今年以来中央着力强调的方面。统一大市场,要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关键是扫除人为的堵点、障碍、壁垒,让要素合理高效流动。
中央一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招商引资等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应充分规范,“内卷式”竞争要坚决整治;更具体一些,在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壁垒均要努力消除——此番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中明确的上述要求,均指向破壁垒、清障碍。
做这些事,要破除许多局部利益、既得利益,也要革除许多陈旧的手势和观念。这是改革的难点,也正是改革的重点。从全国来说,这将更有助于形成“一盘棋”,通过不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形成强大合力;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来说,也只有最大程度破除堵点障碍,方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构筑强大的比较优势。
在更具体的领域,做强市场,意味着要充分激活市场中各类主体、各类要素的活力,更要着力激发各类人群的创新创造活力、激发社会活力——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中,“活力”二字出现8次,分量不可小觑。
充满活力,才会拥有内生动力。而要激发活力,除了必要的刺激性政策工具,更基础的还是千方百计减少限制性措施,通过理顺市场机制、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确保资源顺畅流动。
从大力提振消费到扩大有效投资,从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到提升治理效能,从培育一流企业到培养一流人才,“十五五”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面临进一步畅通渠道、拓展空间、提升包容度的需求。对一些重点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新趋势,尤其要展现充分的包容性,在“放”字上做足文章。
比如消费,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服务消费比重越来越高,消费场景日趋多元,以“文旅商体展”为代表的融合趋势也日趋显著……新的需求持续涌现,新的趋势和规律也在持续涌现,其中就蕴藏着新的增长点。有些东西当下不一定看得明白,有些东西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如果一刀切地踩刹车、设路障,不仅容易错失眼前机遇,更不利于激发长期活力、树立长期信心。不断更新管理思路和手势,展现开放包容态度,是明智之选。
今年以来,诸如放开“外摆位”这样的做法收获了普遍称赞,一些充满融合意味的新空间、新载体也持续积攒人气,背后都有管理侧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敢“放”善“放”的功劳。“十五五”要进一步释放活力,还有更多场景有待开拓、更多模式有待探索。对各级管理者来说,敏锐而深入地把握新需求、理解新变化,并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顺应之、呵护之、推动之,市场和社会活力就会持续涌现,发展的动力也会持续增强。
当然,这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放得活”,也要“管得住”,“管得住”是为了“放得活”,还要用不断优化的监管方式来保障“放得更活”——处理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来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核心课题。“十五五”,对此当有更精彩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