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市“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王思政
为何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了12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其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第一条。从“十五五”时期的历史定位来看,这项战略任务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王思政: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在向纵深演进。在此背景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十八大、十九大将这一概念逐步深化,最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入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前后对比,多了一个“化”,意义深远。
所谓“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般是指产业部门体系,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但从学理上来说,它还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说产业能力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现代金融体系、要素支撑体系,等等。其中,最核心的是先进制造业。
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实现现代化,无不依赖于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的源头。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工业化是核心推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迸发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做大实体经济的一个实现平台。
三种产业形态各有其用并动态演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来说,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各自起什么作用?上海“十五五”时期在这方面如何作为?
王思政:传统产业是现代产业的基础。为什么是基础?数据告诉我们,它占了制造业约80%的比重。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核心战场,代表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方向。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在当下它还处于孕育期和萌发阶段,处于产业化初期,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未来产业是前瞻的新兴产业,代表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种产业形态不是固化静态的,而是动态演进的。现在的新兴产业,再过若干年,也许就会成为传统产业,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产业布局。
对于上海来说,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传统产业是制造业的压舱石,要加快转型升级,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在新兴产业方面,上海在一些领域已经具有产业基础,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接下来关键是做大增量,进一步发挥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未来产业也有了不少好的苗头,关键是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上海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承担着将国家战略部署尽快落地的重要使命。国家之间的竞争合作,城市和企业是马前卒和主力军。在这方面,上海责无旁贷。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就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来说,智能化、绿色化讲得比较多,为什么还要融合化呢?
王思政:融合化是全球创新的大趋势。融合创新往往带来奇点和长尾效应。传统工业时代,竞争靠什么来取胜?靠的是差异化,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细分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也是财富创造的源泉,越是细分产业链越长,交易额越大,就业也越多。现在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称为知识经济阶段或数字经济阶段。这个阶段靠什么来取胜?靠融合。举个例子,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创新的产品。现在大家所用的智能手机,严格意义上是一个终端,集中了许多工业产品的功能,比如摄像、照相、录音、书写和支付功能等。融合化对于三种产业形态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传统产业的需求更为迫切。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全会在多项战略任务中,都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重要意义?
王思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前提,也是核心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价值体现和实践引领,两者互为因果。这项战略任务的部署,体现了中央对科技创新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洞察和精准的把握。
全会公报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我们现在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原来我们是先在实验室里做,做出来之后进行中试,然后再到企业里去产业化。但现在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现在有些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一线实践,改写了传统的基础理论,也改变了产业化的流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市场是科技创新变现的主要通道,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通体制机制的堵点,同时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创新提供支撑。
打造世界级沿江沿海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曾说过,上海发展有一条成功经验,即每一个五年规划中都会建设几个龙头产业项目。结合全会部署的12个战略任务,您认为上海可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王思政: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龙头产业项目有什么用。回顾历史,龙头产业项目催生了产业基地,延长了产业链,营造了产业生态。大量中小微企业为龙头产业项目配套而生,由此形成产业和服务大军,促进人口规模和经济流量增长。上海“五个中心”的形成也与此密切相关。
未来,上海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重点发力。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上海目前已在东部沿江沿海形成了高端产业集群,包括张江科学城、长兴岛海工城、祝桥航空城、临港智造城,还有金山、宝山南北转型发展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基地。接下来,可以将其发展为世界级的沿江沿海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在新兴产业方面,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储能技术、高温超导、工业软件等都应是重点发展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