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艾米森”)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建银国际与交银国际。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公司,艾米森聚焦近年来兴起的癌症早筛技术,自称旗下核心产品艾光乐仅需用1毫升尿液样本即可实现尿路上皮癌的非侵入性检测。但前沿技术的背后,公司至今仍未盈利,还存在研发投入存疑和大额关联交易的情况。
聚焦癌症早筛
随着近年来的科普宣传,公众对于癌症的早预防早治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然而,由于传统的癌症检测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往往需要进行内镜检查以及穿刺活检,不少患者因为不适感和心理抗拒而选择回避。以肝癌和尿路上皮癌为例,艾米森在招股书中表示,“由于活检、膀胱镜检查等传统检测方法具有侵入性,这两类癌症患者存在低依从性的问题”。
也正因如此,近年来行业中的癌症早筛公司普遍将无痛便捷和结果迅速作为自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产品方面,艾米森有着一定的产品线储备。公司布局了超过10款癌症早筛产品,其中5款已在中国获批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包括结直肠癌检测的“艾长康”“艾长健”、食管癌检测的“艾思宁”、肝癌检测的“艾馨甘”和宫颈癌检测的艾宫舒,并有多款候选产品处于研发阶段。
不过,5项获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的预期用途均为“体外诊断试剂”,而非癌症早筛的注册产品。据悉,目前国内癌症早筛产品注册证的数量屈指可数,直到2020年11月诺辉健康旗下产品常卫清才取得国内首张癌症早筛产品注册证。
今年8月,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发布关于癌症筛查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进一步提升了早筛产品的审评标准。新规要求筛查产品的临床试验应保证入组人群对筛查目标人群总体有代表性,并选择不少于3家临床试验机构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
被指大额关联交易
回顾艾米森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大额的关联交易无疑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艾米森的收入分别为623.3万元、723.8万元和651.3万元。尽管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03%,但整体营收规模仍不足千万元。同期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6792.2万元、3863万元和1390.6万元,虽然亏损额逐步收窄,但短期内能否扭亏为盈仍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营收规模小且亏损的情况并非个例,不过,艾米森在客户结构上的问题或许更加值得关注,公司此前较为依赖单一大客户。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艾米森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69.3%、73.2%及76.7%。其中,公司在2023年和2024年的最大客户均为武汉艾诺医学实验室,公司向艾诺实验室的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分别为277.6万元和377.4万元,占艾米森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4.5%和52.1%。
而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武汉艾诺医学实验室由艾米森执行董事兼控股股东张良禄全资持有。此外,曾连续两年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之一的广东凯普生物,其背后的上市公司凯普生物(300639.SZ)同样是艾米森的第二大股东,持有艾米森11.69%的股份。
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凯普生物因身为分子诊断市场主要制药公司而属于资深投资者。其控股公司广东凯普生物是中国领先的体外诊断试剂供应商,在宫颈癌诊断与早筛试剂盒领域享有较高认可度。凯普生物不仅是专业投资者,亦是我们产品艾宫舒的研发与商业化的合作伙伴。”
研发投入存疑
进一步梳理不难发现,在科技公司最重要的研发投入上,艾米森同样持续走低,且研发人员与销售人员的薪资水平高度趋同。
据招股书,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274万元、1500万元和452万元,虽然在2023年一度占同期总收益的比例达到364.8%,但整体的研发投入规模逐年下降,与同行业已上市公司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令人疑惑的是,相较于科技公司普遍用高薪留住人才,艾米森支付给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的总薪酬却在每年都极为接近。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公司共有82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为28人,销售人员为31人。2024年上半年,研发员工总薪酬为521万元,销售员工总薪酬为537万元;2025年上半年,研发员工总薪酬为267万元,销售员工总薪酬为395万元。
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建立高效的研发流程,将产品开发周期大幅缩短至约四年半,构筑极高的进入壁垒。首款产品的研发耗时超过五年半,但此后我们已成功将平均研发周期缩短至四年半,其中艾馨甘的开发周期为四年四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曾经的“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06606.HK)在上市仅4年后就因财务造假从港交所退市。该公司此前于2021年2月登陆港交所,2023年8月被指财务造假,后续引发了审计机构拒绝签字、股票强制停牌、高管离职等一系列事件,今年10月被曝出购买公厕粪便伪造检测数据更是引发行业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