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及体育产业大热之下,我们如何看待其中的投资机遇及难点?
当前,户外运动市场潜力进一步激发、场地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已成为体育产业增长最强劲的领域之一。截至今年4月初,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人。
10月27日,作为官方特邀媒体之一,每日经济新闻·天府文创云记者现场直击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与全球户外运动产业的顶尖“玩家”齐聚洱海之畔,一起见证并探索最前沿的产业趋势。
在这场国家级户外产业盛会上,记者围绕户外运动的最新产业机遇以及金融如何赋能助力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采访到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教授。
他认为,“体育产业,是一片新蓝海。体育产业不仅是一个朝阳产业,更是一个具备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潜力的产业,但与此同时,当前很多体育产业业态和企业面临投资回报周期长、融资难等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金融创新,才能推动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谈产业趋势
王裕雄认为,体育产业具备长期的增长潜力,有其内在发展规律。“根据统计数据,从相关类似行业的发展来看,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5%时,仍能够保持较高增速。另外,从其他国家经验来看,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早在十年前就超过了4%,例如德国等。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仅为1%出头,我们认为在较长时期内,其依然具备很大的增长空间与能力。”
“过去,体育产业内部长期不平衡地发展,增长呈现‘单腿驱动’,这种不平衡恰恰为产业升级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王裕雄进一步指出,“2015年至2023年间,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但增长主要来自健身休闲活动和体育教育培训活动等参与性体育产业的驱动。”
“而观赏性体育产业严重滞后,2015年,竞赛表演活动产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比重为1%,直到2023年也仅仅提升到2%,长期以来,我国高质量的竞赛表演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王裕雄分析道。
为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要求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提出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谈及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王裕雄指出:“首先是保持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其次是从‘单轮驱动’向‘三轮驱动’,即赛事经济、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融合。”
王裕雄特别强调了融合的重要性,他认为“体育+”融合性消费场景和消费产品,不仅仅更好地满足了消费需求,也帮助市场主体找到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未来这种融合将会更加深入,我们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业态,而是通过组织边界的拓展,提供更多的融合性产品,”王裕雄表示。
谈金融创新
以户外运动产业为例,王裕雄对金融如何赋能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在他看来,户外运动是一个体量与潜能都非常大的产业,其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驱动,需要根据现阶段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特点推动金融创新,为户外运动产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投融资环境。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业内通常将其称为“46号文”。王裕雄以此谈道,“这份文件的发布推动了体育产业投资快速上升,但这一上升阶段非常短暂,同时期,整个国民经济投资周期一直处在上升周期,这显示体育产业投资快速上升来自于政策的驱动。体育产业的商业模式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于自身尚未做好准备,2016年以后,很多体育企业开始‘喊难’。目前,体育产业投资周期还处在下行阶段,过去七八年来,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也培养了一支熟悉体育商业规律的企业家队伍,我们认为,体育产业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的迹象,已经比较明显了。”
谈及户外运动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王裕雄表示,“户外运动产业的融资难问题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个性,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考虑是要依托产业本身的特点。首先,我们应认识到户外运动整个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很多项目、业态的营收规模不一定大,但营收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以滑雪场为例,王裕雄分析道,“如今很多的户外滑雪场,以及室内滑雪场,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但因为前期建设投入很多,真正投入到运营之后,又要‘赚钱还债’。国内的有些景区使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融资,解决资金问题。但目前,在户外运动大型基础设施领域,还比较少看到这样的案例,而一些滑雪场有持续增长的稳定的现金流收入,是具备条件的。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重点探索的领域。”
记者了解到,2024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专门提到了基础设施公募REITs;今年9月,体育总局则在推广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通过运用基础设施公募REITs工具盘活现有的体育基础设施资产。
过去几年,王裕雄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关于户外运动赛事、设施的调研。“我们调研发现,真正适合开展户外运动的优质自然资源非常稀缺。一方面,我们必须在政策红线范围内进行开发运营,另一方面,能够承载户外运动产业的基础设施依然不够。”
“我想强调的是,户外运动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前期投入巨大的领域。但受制于户外运动消费的渗透率和消费水平,可能在短期内回报率未必令人满意。但未来对于户外运动设施的投资则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比如通过REITs类似的方式,适当降低投资的门槛,同时增强资产的流动性,”王裕雄表示。
“资产流动性特别重要,特别是现在处于很多资产估值下降的阶段,大家最关注的因素还是自身的资产是不是具有流动能力。当解决了投资门槛与资产流动性的问题,我相信户外运动设施的融资应该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