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消炎镇痛等领域常用药品,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披露的拟中选结果显示,多个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品种中,Hetero Labs、南京方生和医药、山东鲁抗医药、北京伟林恒昌医药等拟中选达格列净口服常释剂型;南京道群医药、上海现代制药、瀚晖制药等拟中选普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常州市阳光药业、齐鲁制药等拟中选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I)……
其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达格列净在2019年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纳入医保乙类目录;药智数据显示,达格列净、普伐他汀在2024年均实现全终端销售额超10亿元,此次纳入集采将进一步提升药品的可及性。
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开展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成功采购490种药品。本次集采总体实现“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拟中选结果公示后将正式发布,预计全国患者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质优价宜的中选药。
反内卷、防围标
“价格”,是业内关注度最高的集采关键词之一。自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开展了10批药品集采,覆盖了435种药品。实践证明,集采通过压缩中间环节“挤水分”,不仅有效破除了药品“带金销售”的行业沉疴,显著降低了药品虚高价格,更切实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
与此同时,此前多批集采开标过程中,少数企业为抢占市场,不惜报出远低于合理区间的“地板价”内卷,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扭曲市场竞争秩序,也容易埋下药品质量与稳定供应的隐患,既影响了集采制度的可持续运行,也影响了患者用药安全与可及性。
相较于前十批集采,第十一批集采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显著提升,但“反内卷”作为此次集采的核心原则之一,通过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事前反复宣介引导企业科学报价等措施,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南京大学卫生政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较往年,今年企业报价整体“正常且平稳”,未出现大规模异常低价,这背后是集采政策的多维度优化成效显著。
“例如今年集采规则设定价格锚点,以入围药品均价的50%作为价差计算锚点,若企业报价低于该‘锚点’则不会干扰其他正常报价企业,避免企业过度内卷。”顾海主任进一步指出。
在防围标方面,顾海主任指出,本次集采对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采取约束措施,将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批件转让等情形的企业视同为一家,防范存在关联的企业间合谋报价。探索引入“首告从宽”机制,破除围标企业间的利益同盟。
国家医保局也明确表示,将落实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强化对围标串标行为的震慑,引导行业共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稳临床、保质量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重要目标,始终是筑牢临床用药的稳定性与药品质量的安全性防线。
为充分契合临床实际用药需求,本次集采创新优化了医疗机构报量机制,允许医疗机构既可以按药品通用名报量,也可以按具体厂牌报量。据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统计,此次集采4.6万家医疗机构中,有77%的量报到了厂牌。
顾海主任介绍,这一调整充分尊重医疗机构与临床医生的用药习惯。临床医生优先选择疗效可靠、性价比高的药品,而按厂牌报量让医院能延续成熟用药方案,是“从患者治疗需求出发”的重要进步。
此外,顾海主任表示,此次集采规则明确单一企业中标量不得超过该品种总采购量的50%,防止头部企业垄断市场。此举既能降低“断供风险”,也为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预留市场空间,符合市场经济竞争规律。
从拟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中选品牌与临床需求匹配度高。供应能力强、质量有保障的主流企业多数中选,每个地区均有多家中选企业供应,中选品种更加丰富多元。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集采同时关注儿童药供应保障,对小规格的口服溶液、注射剂等儿童适宜剂型,在价格折算方式上有所倾斜,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供应积极性。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郭鹏表示,儿童用药的核心保障逻辑应该是以合理价格换供应,“由于儿童患者群较成人少,如果企业合理的利润得到了保障,才能激励其投入研发和生产;另外,儿童患者用药有别于成人,因此基于临床需求为导向,是研发适配儿童药物的根本。”他期待未来集采政策能进一步细化儿童药分类标准,构建“政策扶植、临床导向、企业激励”的三维保障体系。
在集采药质量保障方面,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首先参与集采的药品需通过一致性评价,确保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其次药监局实施‘企业和品种双全覆盖’监督检查检验,对假药劣药实行‘入刑及10-30倍罚款’的严格处罚,企业铤而走险的成本极高;最后集采品种多为上市多年的成熟品种,药性清晰、监管经验丰富,质量风险可控。”
顾海主任进一步补充,除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提出要求,并要求投标药品2年内不存在抽检不合格、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GMP的情况外,最低中标价企业将接受额外监管,“最低价中标价格的企业提交成本声明,无法合理解释的将受到相应处置;国家药监局同步加强飞检频次与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低价不低质。”
产业端影响几何?
药品集采一头连着亿万群众的用药需求,一头牵动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命脉。
从产业视角看,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院商学院院长常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集采与企业创新并非直接关联,但能通过调节仿制药利润结构间接赋能创新,集采将成熟仿制药利润控制在合理区间,既避免企业因过度逐利忽视创新,又通过带量保障为企业提供稳定现金流,为创新研发积累基础。同时,按厂牌报量的规则也有利于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医院更倾向选择临床验证成熟、使用习惯稳定的品牌。
“此次集采新增的‘未入围复活’机制,给了企业‘二次机会’,即便未直接入围,只要不是最高价,仍能获得部分用量,避免因单次报价失误错失核心市场。这种设计既防范了市场大幅波动,也让企业报价时更有底气兼顾利润与份额。”常峰院长补充。
江滨也表示,参与集采的药企都已清晰认识到“仅靠仿制药只能获得合理利润”,“企业在维护原有优势领域的同时开始布局创新研发,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品种结构,这种转型效果非常明显。”
江滨进一步指出,“中国医药创新以‘1到N’的跟仿作为突破口,转型速度令人瞩目,近年来陆续有多款产品已实现‘0到1’的突破,在ADC、多抗等部分细分领域展现出领先优势。近一两年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中国创新品种申报数量已位居全球前列,仅次于美国,超越欧洲和日本。集采压缩存量仿制药利润空间,国谈拉动创新药增量市场,共同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创新’转型,创新药行业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性行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