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医保局消息,10月27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消炎镇痛等领域常用药品,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国家医保局表示,本次集采总体实现“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一是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加匹配,强化“稳临床”;二是提高投标企业资质门槛,促进“保质量”;三是引导企业理性报价,旗帜鲜明“反内卷”;四是全链条规范投标行为,坚持“防围标”。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开展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成功采购490种药品。本次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后将正式发布,预计全国患者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质优价宜的中选药。
445家企业参与投标,为历次规模最大
10月27日早上7时许,《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集采现场看到,距离受理申报材料还有一定时间,但已有不少企业代表提着资料袋在门口排队等待;同时,场地外围也有不少企业代表一起寒暄、讨论此次集采的相关话题。

集采现场图片来源:每经记者许立波摄
据悉,本次集采共有445家企业参与,在参与企业的数量上创下历次集采的规模之最。
随着天色渐亮,更多企业代表陆续赶到。他们有的反复确认随身携带的材料,有的拿着手机与同事沟通,神情略显紧张。在入口处,现场工作人员开始贴出签到表、资料审核等信息,提醒企业代表依次入场。
“今天肯定是场硬仗。”一位企业代表对记者说,他快速吸了口气,将外套拉紧了一些,“我们希望能有机会,但确实心里没底。”临近开标,他没有同记者提及报价策略。
上午8点过后,入口的签到处逐渐被挤满。每当一位企业代表签到完毕、上楼递交材料,围观的人群便又会加入新一轮的低声交流和揣测:对今年能否中标有何预期?此前文件中强调的“锚点价”“临床认可度”会如何反映在最终结果里?中标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
在现场等待唱标的间隙,一位已经在中国工作超过20年的印度仿制药企业代表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
他坦言,这是其所在的印度药企第二次参与集采,在成本方面,很多中国药企自己就掌握原料、辅料与包材的供应,更具价格优势;而外资药企大多依赖进口原辅料,很多甚至还是从中国企业处采购,需承担运输费用。“怎么能(跟中国企业)竞争呢?”
“《我不是药神》里面,是中国人从印度拿药;现在反过来了,从中国把药带过去就肯定更便宜。”他略带无奈地笑了笑。
尽管面临来自中国药企的激烈竞争,他仍希望这次能“搏一搏”,毕竟失去集采,就等于失去了大部分的中国市场,所以还是得参加。
本次集采总体实现“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
国家医保局表示,本次集采总体实现“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
一是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加匹配,强化“稳临床”。医疗机构既可以按通用名报量,也可以按厂牌报量,从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中选品牌与临床需求匹配度高。供应能力强、质量有保障的主流企业多数中选,每个地区均有多家中选企业供应,中选品种更加丰富多元。
二是提高投标企业资质门槛,促进“保质量”。要求投标企业具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同时要求投标药品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情况,后期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
三是引导企业理性报价,旗帜鲜明“反内卷”。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过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事前反复宣介引导企业科学报价等措施,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四是全链条规范投标行为,坚持“防围标”。将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批件转让等关联关系的企业视同为1家,防范合谋报价。探索引入“首告从宽”机制,破除围标企业间的利益同盟。落实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强化对围标串标行为的震慑,引导行业共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集采现场入口签到处图片来源:每经记者许立波摄
第十一批集采的竞争形势依然激烈,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企业中选率约六成、产品中选率约57%。
多位业内专家提醒,应理性看待集采结果,不将个别企业经营压力简单归因于医药行业的政策变化。
在药品集采中,“光脚企业”通常指原本市场份额较小、通过大幅降价策略在集采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在以往几批集采中,“光脚企业”为了最大规模实现以价换量,往往更有动力报出极低价格。
但在第十一批集采中,医疗机构既可像以前那样按通用名报量,也可按具体品牌报量。医疗机构报量的品牌如果中选,将直接成为该医疗机构的供应企业,提高临床需求与供应的匹配度。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变化也将引导企业调整竞争策略。企业不再只是专注于成本控制和招采现场的极限报价,而是必须回归产品本身,注重长期的品牌建设、临床口碑的积累以及药品质量的持续提升。
集采现场,一位长期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专家也表示,“光脚企业”现在能得到的量更少了,那么对它来说报出低价的积极性就没那么高了,因此它会开始重新审视产品的立项策略:某些热门大品种已有较强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即便参与竞争也难有明显收益;反之,同样的钱投入到仿制格局更好、未充分开发的品种,可能更具商业回报空间,“应该说,企业立项会更理性了,或者是说更科学了”。
多家上市药企已披露产品拟中选公告
10月28日晚间,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也披露了第十一批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次集采新增规定:对于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要求其对报价合理性作出声明,解释具体成本构成,包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销售利润等,主动回应社会对低价中选的顾虑。
上述公示文件也指出,按照采购规则,部分拟中选企业应在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向国家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提交“报价合理性声明”。公示期间未提交相关声明的,取消中选资格,并列入“违规名单”。
例如在“阿伐曲泊帕口服常释剂型”这一品种中,齐鲁制药、科伦药业等三家企业被要求提交报价合理性声明;在“尼达尼布口服常释剂型”这一品种中,齐鲁制药被要求提交报价合理性声明。
记者也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A股上市药企披露了关于参与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的公告。例如,九典制药公告称,公司产品达格列净片、尼可地尔片、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拟中选本次集中采购;福安药业及其一众子公司有多达8款产品拟中选此次集采,但也有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等5款产品未中选
多家上市药企在公告中称,采购周期中,医疗机构将优先使用本次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并确保完成约定采购量。若公司后续签订并实施采购合同,将有利于中标产品快速放量销售及市场的开拓,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