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在风险再定价、资产再平衡过程中,稳健性和均衡性日益成为资产配置的优先选项。在此过程中,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持续重估,其配置价值更加显现。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球资本正经历一轮系统性的“风险再定价”与“资产再平衡”。资金正从高波动、高估值资产流向经济基本面稳健、政策确定性更高的市场,中国资产因此迎来价值重估的契机。
章俊表示:“中国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蓬勃兴起,为资本市场注入持久动力。同时,证监会正通过深化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优化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完善‘长钱长投’生态,夯实市场稳健发展的制度基础。可以说,中国资产的重估,是在全球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对‘确定性中国’的重新发现。”
多因素推动
中国资产估值修复
“此轮中国资产估值修复,是科技突破、政策发力与全球资本再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章俊说。
纵观我国资本市场,科技创新企业已成为中坚力量。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A股市场总市值达121.99万亿元。其中,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明显高于非银金融、房地产等行业。
章俊表示,创新驱动成为估值修复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不仅重塑了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逻辑,也大幅提升了全球资本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认知。
今年以来,更为积极有效的宏观政策得以实施,“两新”“两重”政策加力扩围,扩大内需、活跃资本市场、整治“内卷”等一系列政策成效显著,既为当前经济运行“稳底盘”,也为长远发展“蓄势增能”。
在资本市场方面,证监会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例如,今年6月份宣布了科创板“1+6”政策举措;10月27日,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
“宏观政策为估值修复提供了稳定支撑,消费刺激、产业升级、资本市场改革等组合政策持续显效。监管层在优化制度供给、提升市场活跃度、畅通投融资循环等方面稳步推进,使市场信心显著增强,风险偏好边际改善,形成了估值上行的内生支撑点。”章俊表示。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宏观基本面有望迎来持续改善。一方面,“反内卷”等政策正引导国内价格体系企稳,企业盈利端有望逐步改善,为估值上修提供更扎实的基本面支撑;另一方面,稳定的经济增长有望巩固市场信心,支撑估值抬升。
截至10月28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3988.22点,当日盘中突破4000点。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年内涨幅分别达18.99%、28.95%。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分别达31.34%、36.38%。
国内外机构
看多中国资产
近期,高盛、摩根大通、瑞银等多家外资机构相继上调对中国股市的评级。高盛研究部股票策略分析团队最新研报认为,中国股市将步入更具持续性的上行趋势。摩根大通中国股票策略团队近日发布研报称,维持对A股市场的积极看法。
章俊表示,近日的高层会议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制度坐标和增长蓝图,增强了市场对中国经济长期韧性的信心,也为资本形成清晰的价值判断逻辑。随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核心部署的政策落地,产业与资本将形成中长期的正向反馈,叠加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长期资金入市,市场有望进入“稳预期、强信心、重估值”的良性循环。
董忠云认为,监管层坚定推进深化改革、防范风险与扩大开放,大大提升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和中长期吸引力。相关配套政策,如鼓励“长钱长投”、强化分红回购等,有助优化市场的资金结构和定价机制,引导估值向与其内在价值相匹配的水平回归。结合近日高层会议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仍是未来的投资方向。
章俊表示:“总体而言,A股与港股的重估正从政策预期向业绩兑现过渡,中国资产的战略配置价值正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