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题:药品集采再扩容!成功采购55种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龚雯
国家“团购”药品再发力。
最新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7日在上海开标,55种药品全部采购成功,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至此,国家组织集采已覆盖490种药品,药品清单持续扩容。
科学遴选,满足临床刚需。
从抗感染药到抗肿瘤药、从儿童用药到慢性病用药,55种集采药经过科学遴选,治疗领域覆盖广,进一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很多品种都是上市多年、临床使用成熟的老药,而且规格比较多,为公众提供更多用药选择。”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郑颐介绍。
具体来看,新一批集采药品的“民生属性”凸显:既有地氯雷他定、倍他米松等抗过敏哮喘药物,也有二甲双胍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糖尿病药物,还有奥司他韦等抗病毒用药,奥拉帕利等抗肿瘤用药。
更多民生细节,还体现在对儿童用药的集采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郭鹏说,儿童不是“小大人”,用药剂量、剂型都有特殊要求,此次集采特别鼓励儿童用药小规格供应,适当调整比价规则,针对小规格价格有所放宽,这将有利于推动企业研发儿童专用药物的意愿。
充分竞争,尽显市场活力。
此次集采共有445个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部分品种的投标企业数量较多,竞争非常激烈,同一个品种竞争企业数量最多的达到40家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医药产业拥有充足的生产供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提示应该引导企业科学立项,避免集中扎堆生产同一药品。
郑颐介绍,此次集采设置了两轮“复活机会”,总体上是弱淘汰机制,与所谓“最低价中选”的刻板印象不同,实际上每个集采药品大概有60%以上的投标企业中选。
“相较此前,这次集采更加注重质量保障、供应链稳定,将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落在了实处。”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介绍。
“阳光”规则,让集采更惠民。
提高供应企业质量门槛、允许医院按照药品厂牌填报需求、优化价差控制“锚点”……此次集采对规则进行再升级,每一项调整都更加紧扣临床需求和药品质量。
从前期品种的公开遴选、科学讨论,到中期报量阶段的在线解读、信息公开,再到最后投标现场的标书宣读、结果公示……让患者清楚药品来源,让企业公开竞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集采,正变得越来越“阳光”。
“集采规则持续迭代更新,为的是让政策更贴近百姓需求、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说。
一端是群众期盼用得起药、用上好药,一端是企业需要市场份额和合理利润,做好国家药品“团购”,并非易事。7年多来,国家组织集采持续推进,已将490种药品和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晶体、人工耳蜗等多种高值医用耗材纳入其中。
据悉,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集采中选药。
如今,集采目标早已不止于价格的理性调整,更在于引导医药行业的转型升级,只为让广大患者都能享有更加可及、更加可靠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