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10月28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表示,近年来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以银行为中心的各种监管改革取得不错的成效,但同时也造成金融中介功能逐渐从银行体系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对冲基金和私募信贷的增长尤其显著。
余伟文认为,尽管这些非银机构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但它们有着更强的跨国联结性,业务模式不乏杠杆交易等高风险业务,面对的监管也相对宽松,这些特点令金融风险更容易扩大和传播。此外,近年来科技快速发展,在金融体系的应用固然带来许多正面作用,但也会衍生新的风险。例如,金融机构更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会加深第三方依赖、市场联动性等;银行业务高度电子化,加上社交媒体兴起,也会让负面消息传播得更快,大大增加了存款挤兑的风险。
余伟文认为,这些变化与风险,很多都属于“已知的未知”,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先例。“面对各种未知变数,我们免不了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之间分享经验、加强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余伟文说。
针对相关问题,余伟文提出建议:一方面,国际组织应协调全球央行和监管机构,提高监测能力,填补关键领域的数据空白,特别是要密切监测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数字资产等新兴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组织需要持续推动金融监管标准的落实,确保全球金融体系的韧性。以加密资产为例,全球各国和地区之间亟需建立一致的监管框架和跨境协调机制。“香港金管局始终重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监管为例,我们最近牵头主持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各地制定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监管框架的评估,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余伟文透露。
此外,余伟文还建议,区域内的央行和监管机构应该持续加强沟通、推动区内跨境合作。
“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区域内快速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包括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和泰国央行的支付互联项目,有效提升了跨境支付效率。”余伟文说,另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是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由于此类活动往往跨越国界,要及时侦测并有效遏制诈骗行为,跨境合作至关重要。此外,推动跨境贸易本币结算、建设区域金融安全网等,也有助于促进区域融合发展,避免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风险、提升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