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南京10月28日电(张春芳)10月26日,新华·江村对话2025——“数字让乡村更美好”主题活动在江苏吴江苏州江村学院举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产业政策研究部主任霍鹏表示,“十五五”时期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应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数字乡村发展阶段、区域特征与发力方式。
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已清晰勾勒出一条从局部试点到规模部署、分类施策、全域推进的发展轨迹,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霍鹏表示,在城乡数字接入鸿沟加快弥合,以及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基层数字乡村实践仍存在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亟待深入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认识不足,部分地区缺乏系统思维和整体规划,协同效率较低;二是商业模式可持续性不强,部分领域建设运营面临融资与盈利挑战;三是数字应用鸿沟显著,部分项目忽视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异,农民参与感和获得感较弱。
针对“十五五”时期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霍鹏提出应实现“三个准确把握”。
一是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抓住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现代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普惠化的关键机遇,发挥好数据合成(数据仿真)、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在特定场景的技术优势,有助于跳过传统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某些高成本、长周期环节,直接切入智能化应用前沿,实现从“数字洼地”向“智能高地”的跨越式转型。
二是准确把握数字乡村发展阶段。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诉求已从单纯追求技术的“在场性”,转向全面的价值落地。即以“实效可量化、模式可持续、感知可触及”作为核心评价维度。面向未来的数字乡村建设要把握好“商业可持续发展”与“居民强感知”两大建设原则。此外,由于客观条件差异,部分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有政府等公共部门参与,从而导致在商业上实现盈利、服务上低效的项目可能面临出清受阻。
三是准确把握区域特征与发力方式。数字乡村建设要从本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入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围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新业态、数字化治理等领域,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探索具有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新华·江村对话2025——“数字让乡村更美好”主题活动由新华社江苏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指导,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事业部、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苏州江村学院联合主办,旨在搭建高端智库交流平台,汇聚政产学研等多方资源,为吴江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吴江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