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中国资本市场将呈现哪些新动向?
10月26日,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万博新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包括吴晓求、贺强、滕泰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就上述话题展开了研讨。

吴晓求图片来源:主办方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表示,“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改革目标是重构市场生态链,转向以创新激励功能、财富管理效应、投资者利益保护为基石的新生态。
A股新增入市资金从哪里来?与会专家首先用数字描绘了“十五五”期间资本市场的模样。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目前,A股总市值已经超过100万亿元,按照股市市值占GDP比重的国际平均水平,即140%~200%,按照目前的GDP增长水平预测,到2030年前后A股总市值有望增长到200万亿到300万亿元。
10月27日,上证指数收盘报3996.94点,逼近4000点大关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表示,股市点位越高,需要的资金量也越大。近期上证指数与4000点近在咫尺,要突破4000点,日成交金额需要维持在2.2万亿元左右;若要突破2015年6月5178.19点的高点,日成交金额可能需要达到2.5万亿元左右。

贺强图片来源:主办方
“今后五年,如果想使股市走出长牛行情,除了上市公司总体业绩需要不断提升以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股市的资金要不断增加。”如何突破上证指数历史最高点?贺强坦言,现有的资金量是不够的。
那么,如何进一步增加股市资金?贺强给出的建议是,设法进一步扩大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大机构投资股票的规模;同时,应考虑扩大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股票投资;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外资进入中国股市进行投资。
此外,贺强还提出,应当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恢复股市的T+0交易。贺强认为,T+0交易的特点是在不增加股市资金的情况下,可以极大增加股市成交量,另外还可以隔夜止损,有利于增强对散户的保护。
滕泰从资产端分析认为,中国居民储蓄规模已今非昔比,截至2025年上半年居民存款余额为162万亿元,较“十四五”初期的93万亿元增长了近70万亿元。“十五五”期间,居民资产配置方向正从房地产转向股票、基金,再加上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增加,中国股市新增几十万亿元入市资金,带动市值增加百万亿元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发挥资本市场创新激励功能,驱动社会财富增长在资金条件之外,资本市场牛市亦不能脱离经济基本面。

滕泰图片来源:主办方
滕泰表示,展望“十五五”,虽然很多成熟产业和夕阳产业面临着转型压力,但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正为长期牛市注入核心动力。旧引擎——信贷扩张驱动的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增长,已触及天花板;新引擎,必须依靠“科技×资本”的乘数效应。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吴晓求特别强调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资本市场是一种激励机制,是现代社会对向上、向善、创新的激励。”
“创新是要冒险的,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成功率都很低,因此社会要创造一种制度性溢价,鼓励人们去创新,一旦成功将会获得很好的回报。这些(创新者)在财富增长之后,按照其行为逻辑,实际上还是会回到再次创新之中。”吴晓求说。
另一方面,在“先富”之外,普通人如何共享社会财富的增长?这同样有赖于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机制。
滕泰认为,房地产曾承载中国家庭七成财富,总值一度超过450万亿元,但近年来价值出现一定程度的缩水。与此同时,A股市值悄然上升。如果“十五五”期间有望出现长期牛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将快速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有望突破“十四五”期间4亿人的平台,重拾增长之势,资本市场也将成为居民财富最重要的蓄水池。
可研究允许境外有成长性的企业来华上市总体来看,改革与开放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两大主线。
吴晓求认为,从资产端来看,市场有没有财富效应、值不值得投资,不在于历史和今天,而是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升整体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高科技企业、科技型企业变得特别重要。
吴晓求对科创板与创业板给出高度评价,认为它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资产结构性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重构市场资产端,很难获得与市场相匹配的风险收益率。
在资金端,吴晓求提出改革的核心目的是保持市场充分的流动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消除“市场风险妖魔化认知”,解除大资金入市的规则约束,释放大资金的能量。吴晓求还提出“资本市场从四边形走向五边形”的观点,即在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者、中介机构之外,央行一定要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
此外,规则端的改革同样重要。吴晓求表示,制度改革的核心一是要确保市场透明度,透明度是现代社会实现公平的逻辑起点;其次,要让违规违法者得到应有的处罚,从“行政处罚为主”过渡到“民事赔偿+刑事处罚”并重,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关于对外开放,吴晓求建议,未来资本市场开放需突破“管道式开放”,过渡到全面开放,不仅吸引全球资金和投资者,还可研究允许境外有成长性的企业来华上市,逐步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