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召开,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活动上发表致辞。
李云泽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发展质量和韧性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推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力促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他还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快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树牢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苦练内功、降本增效。
“这延续了金融监管总局今年以来的监管思路,即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从‘同质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坚决纠正无序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健康公平的金融秩序
“‘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李云泽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四中全会精神,锚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李云泽从三方面阐述了金融监管总局接下来的监管思路,分别是:着力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在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方面,金融监管总局明确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发展质量和韧性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推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
记者注意到,鼓励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是监管推动金融业务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主要思路之一,也跟金融监管总局今年以来的监管思路一脉相承。
李云泽在致辞中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快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树牢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坚决纠正无序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健康公平的金融秩序。
“监管鼓励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动机有三点: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升金融体系韧性和服务效率;引导金融回归本源、强化专业能力。”朱俊生对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表示,过去一些金融机构无论体量大小、资质强弱,都在追求相似的业务模式、资产配置和收益结构,导致风险高度同质化、传染性强。“推动差异化发展,是为了让各类机构在不同领域‘各守其位’,构建‘防火墙式’的生态结构。”
同时,差异化竞争有助于形成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金融结构,大型机构专注稳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小机构更贴近实体经济和创新需求,从而提升整体金融供给的有效性。
朱俊生表示,一个分层有序的金融市场,应当呈现出“大而稳、中而精、小而活”的格局。大型金融集团以稳健和系统支撑为核心,承担宏观稳定与基础服务功能;中型机构以专业化、区域化或领域化的特色见长,在养老、健康、绿色金融等方向形成差异优势;小型机构则应成为创新和普惠的前沿力量,补充市场“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服务。
业内: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是金融机构突围主要方向
2024年以来,政策层面和金融监管总局也在积极发文推动金融机构寻找和探索差异化路径。
202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持续健全保险市场体系,引导各类保险机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2024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明确指出,以监管目标为导向,通过多维度评价,在持续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开展差异化竞争,优化服务结构,扩大服务覆盖面。
至于不同金融机构该如何差异化发展,业内人士在跟记者交流时给出了详细建议。
银行方面,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资本雄厚、风控成熟、科技领先的优势,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业务布局上,应侧重长周期、大规模、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一带一路”、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项目,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供投贷联动等综合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承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责任,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中型机构应立足区域优势和行业积淀,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可深耕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专家型机构,如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文化产业金融等。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创新和精细化的客户经营,在特定市场建立竞争壁垒,避免与大型机构正面竞争。
小型机构应扎根基层、贴近社区,发挥决策链短、响应快速、人缘地缘熟悉的独特优势。专注服务县域经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领域,提供灵活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通过“小额分散”的业务模式控制风险,以“人情味”和“接地气”的服务赢得客户信赖,真正解决基层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普惠金融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险方面,朱俊生认为,“差异化竞争”并非简单的市场划分,而是险企基于不同资源禀赋的战略选择。只有各类机构都在自身能力圈内形成独特价值,保险市场才能真正走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大型保险集团应发挥资本实力、风控能力与长周期配置优势,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巨灾保险等方面承担重要作用。同时,加快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投资的联动,支持“长钱服务长项目”;中型保险机构应强化专业化、细分化定位,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例如围绕区域经济、特定行业或客户群体形成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在细分领域形成标杆;中小型及创新型保险机构可聚焦数字化、平台化、场景化创新,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健康管理、养老社区等跨界协作,构建轻资本、高效率的服务体系,同时强化科技赋能与风险管理能力,弥补体量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