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胡永新)金融街论坛年会如期而至。10月27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举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开幕式上为“十五五”时期保险领域的发展方向锚定了坐标。李云泽提出,优化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跨境服务,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加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从去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强调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助力培育外贸新动能”,到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出口信用保险”纳入稳外贸支持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的外经贸促进工具,既承保战争、暴乱、汇兑限制等政治风险,也保障买方破产、拖欠、拒收等商业风险,最终保护的是本国出口商、承包商的收汇安全或本国投资者的海外投资权益。
对于优化出口信用保险这一跨境服务将带来的积极影响,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可以降低企业海外风险成本,促进内外贸一体化;通过融资增信与规则输出,可以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高水平开放。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优化出口信用保险等跨境服务,能降低企业出口风险、助力小微企业通过保单融资缓解资金压力,还能推动银行与保险机构协同升级金融服务。此外,其对中长期海外项目的支持,可延伸人民币境外应用场景,为促进贸易发展、畅通双循环提供助力。
视线从波澜壮阔的国际贸易,转向千家万户的民生关切。李云泽同时提出,有效满足教体文卫等民生领域金融需求,丰富养老健康保险产品,完善灾害保险保障体系,拓展小微、民营、“三农”金融覆盖面,让普惠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千企万户。
在老龄化加速与健康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养老健康保险正从过去的“可选补充”,加速转向“民生刚需”。面对这一广阔而紧迫的领域,险企路在何方?王鹏表示,保险公司可以聚焦“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开发精准化、全周期产品,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健康生态,以科技优化风控与体验。
整体而言,险企下一步的发力方向,离不开聚焦老年需求,优化健康保险产品体系;聚合多元服务,贯通健康养老服务链条等。刘春生认为,丰富养老健康保险产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对此,保险公司可从多方面发力,如创新分红型、账户式产品形态,将带病群体、罕见病及医疗新技术纳入保障,同时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医疗医药深度融合。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不可预知的天灾时可以发现,保险的稳定器功能愈发凸显。保险业全力应对南方暴雨灾害,截至6月23日12时,已接报案估损6.19亿元;北京保险业积极应对北京9月冰雹灾害,截至9月17日上午8时,北京辖内财险公司此次冰雹灾害累计估损金额4.09亿元……一系列数据显示了今年汛期暴雨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构建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已有多项政策提出要发展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如年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
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挑战,必须依靠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努力,形成一个“防”“救”“赔”有机融合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织就一张更加坚韧可靠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护网,提升整个社会的气候韧性与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