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消息,今年全国已有449个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较去年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的基础上,新增152个县级市参与,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各地重点聚焦老旧街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领域推进专项体检,当前全国半数以上住房、小区、社区及街区已完成体检,覆盖城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体检工作广度和深度持续深化。
城市从来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有温度、有呼吸的生命体。449座城市同步展开体检,这场覆盖5.4万平方公里的“健康普查”,从地级市到县级市,从主干道到背街小巷,每一处老旧街区的砖瓦、每一栋历史建筑的纹路、每一片社区绿地的植被,都在数据化呈现中获得精准画像。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扫描,标志着城市治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的深刻转变,为后续系统性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城市体检”的宗旨,在于构建“诊断—治疗—康复”的闭环体系。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城市地下管网的老化程度被量化评估,为后续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社区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等环境指标,使治理决策更具针对性。这种由表及里的诊断方式,恰似中医“望闻问切”的现代演绎,让城市治理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在实践层面,各地创新探索正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住建部首批27省经验清单中,既有组织机制的创新突破,也有方法技术的迭代升级。如部分地区将排水防涝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在体检中既排查隐患又规划升级,使城市在应对极端天气时更具韧性;又如通过足球场地设施专项评估,将体育惠民工程嵌入城市更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这些实践表明,城市体检不是孤立的检查项目,而是串联起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系统工程。当北京胡同的适老化改造与广州骑楼的保护利用同步推进,当成都社区足球场与上海历史街区更新相互映照,城市正以体检为针脚,缝合起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脉络。
这场变革的终极价值,在于重构人与城市的和谐关系。当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成为体检标配,当完整社区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城市空间正从生存容器向生活乐园蜕变。在杭州某社区,体检发现的停车难问题通过立体车库建设得到解决,居民出行效率显著提升;在西安某街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这些变化印证着:城市体检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市民都能在熟悉的街巷中找到归属感,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触摸到温度。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节点回望,城市体检工作已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深化阶段。当449座城市共同书写这份体检报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建筑设施的更新,更是一种发展范式的革新——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用科学方法守护其健康,用创新思维激发其活力。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城市体检将实现从静态评估到动态监测的跨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这种以“体检”为支点的城市治理创新,正在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提供中国智慧,让每座城市都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独特光彩,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