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显示,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当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分别下调265元、255元。这是年内油价的第九次下调。
《中国经营报》记者测算发现,此次调价折合升价后,92号汽油、95号汽油及0号柴油价格分别下调约0.21元/升、0.22元/升、0.22元/升。以普通家用轿车50升油箱容量计算,车主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减少支出10.5元。值得关注的是,经过本次调价后,2025年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已呈现“六涨九跌六搁浅”的格局,涨跌互抵后,汽油累计下调745元/吨,柴油累计下调715元/吨。
“本轮调价周期内,国际原油价格始终在低位区间震荡运行。”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杨晓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调价窗口开启前两个交易日国际油价出现宽幅反弹,一定程度收窄了调价幅度,但整体仍处于负值区间,最终未能改变下调趋势。
截至北京时间10月27日16时,WTI 12月原油期货合约报61.57美元/桶,微涨0.07美元/桶;布伦特12月原油期货合约报66.00美元/桶,上涨0.06美元/桶。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月度报告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原油供应预计增长300万桶/日,2026年增幅预计为240万桶/日,较此前预测分别上调30万桶/日。
“随着大量原油持续流入主要储存枢纽,全球库存水平将很快进入上升通道,当前原油市场的供应过剩压力已超出此前预期。”杨晓芬分析指出。
不过,地缘政治因素曾短暂支撑油价。杨晓芬向记者表示,上周俄乌停火谈判进展缓慢,叠加美国宣布对俄罗斯两家最大石油公司实施制裁,市场对俄罗斯原油出口前景的担忧一度推升油价。同时,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也使部分投资者持观望态度,对油价形成阶段性支撑。“但这些利好因素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提振作用十分有限。”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7月以来,国内汽柴油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传统消费旺季“金九银十”期间需求端也未出现明显改善,终端企业及贸易商普遍采取谨慎采购策略。
“三季度国内经济增速虽保持平稳,但稳增长压力持续加大,物流、工矿等终端用油行业消费量同比有所下降。”杨晓芬补充道。
对于月底市场走势,杨晓芬认为,当前各炼厂仍面临一定的销售任务压力,短期内价格政策将以“量价配合”为主,实际成交价格难有实质性上涨。
杨晓芬指出,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引发的经济增长放缓担忧,叠加石油消费淡季的到来,需求侧疲软态势将持续抑制油市。“短期国际原油价格大概率维持低位盘整,但新一轮调价周期已呈现正向开端,这对市场心态将形成一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