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经营数据显示,2025年1—9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57599.1亿元,尽管同比仍下滑3.8%,但利润端实现关键突破,累计利润总额达973.4亿元,同比成功实现由亏转盈,行业经营态势呈现持续修复的积极信号。
利润改善的核心动力源于成本端的有效控制。数据显示,1—9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营业成本为54457.2亿元,同比下降6.1%,成本降幅显著高于营收降幅,为利润空间的修复创造了条件。
从细分周期观察,行业盈利修复节奏呈现逐步加快的特征。兰格钢铁网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盈利75.1亿元,同比已实现由亏转盈;二季度盈利规模进一步扩大至387.7亿元,同比增加177.2亿元;进入三季度,盈利继续攀升至510.6亿元,同比同样实现扭亏为盈。若从月度数据看,行业盈利自3月“由负转正”后持续释放:3月单月盈利90.6亿元,4月增至94.1亿元,5月、6月分别达到147.7亿元、145.9亿元,7月、8月进一步攀升至180.8亿元、193.4亿元,但9月盈利出现环比收缩,单月盈利136.4亿元,较8月减少57亿元。
“9月国内钢铁市场整体呈现区间震荡行情,盈利环比回落主要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传统旺季需求释放不及预期,同时供给端释放力度有所增强;另一方面,铁矿石等原料成本自低位出现回升,直接挤压了行业单月盈利空间。
“当前钢材市场已由旺季转入传统淡季。”葛昕向记者指出,在刚刚过去的施工旺季中,建材终端需求的实际释放力度并未达到市场预期,尽管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但房地产行业对需求的拖累效应仍在,建筑用钢需求恢复进程相对缓慢,“旺季看现实”的市场逻辑在此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过,制造业用钢需求的平稳释放,为市场提供了一定支撑,部分抵消了建筑用钢的疲软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