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论坛的政策暖风,为市场注入强劲信心。
10月27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如期启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等金融监管核心部门负责人齐聚发声,释放出一系列力挺实体经济的政策信号。
潘功胜表示,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方面,人民银行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探索推进,其中就包含加强市场预期管理,“当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时,主动发声,及时校正市场‘羊群效应’,坚定维护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稳定”。
潘功胜当日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宣布恢复暂停已久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强化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并透露正研究个人信用修复政策与非银机构流动性支持机制。李云泽聚焦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出构建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对硬科技、新兴产业的长期资金支持。吴清则为资本市场当前和下一阶段的任务“划出重点”,包括证监会将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等。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
“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
自今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阶段性暂停公开市场买入国债操作,以应对年初国债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截至目前,国债买卖操作已连续暂停10个月。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今年以来,国债和地方债发行量明显增加。年末地方政府债动用结存限额,宽财政继续发力的环境下,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既有效配合财政端发力,也有助于稳定债市利率运行。
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在二级市场开始国债买卖操作,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和金融机构提升做市定价能力。实践中,人民银行根据基础货币投放需要,兼顾债券市场供求和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等情况,灵活开展国债买卖双向操作,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今年四季度是稳增长政策发力关键期,市场分析认为,央行通过恢复国债买卖来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预计,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可能会延续2024年采用的“买短卖长”模式,既能投放基础货币,又有助于维护收益率曲线的合理形态。
明明分析,随着国债买卖恢复,国债收益率曲线将更加平稳,期限利差有望收窄,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效下降。
近一年来,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反映金融运行的主要宏观金融指标也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状态,为中国经济的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谈及后续,潘功胜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安排,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同时,继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强化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
持续改革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
资本市场也正迎来一系列系统性改革举措。
吴清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在全球格局和科技创新趋势深刻变化的今天,无论是融资端,还是投资端,都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功能发挥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必须不失时机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他在会上宣布,证监会将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
投资端,将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科创板方面,今年6月,科创板“1+6”政策落地,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将于10月28日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已经实施,改革效应正加快显现。
创业板方面,证监会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同时,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市场差异化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和底座。
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石。吴清宣布,证监会将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产业整合、做优做强。督促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加大分红回购增持力度,以稳健业绩筑牢价值根基,用真金白银回报股东支持。
与此同时,着力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全面落实长周期考核,丰富适配长期投资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努力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
投资端也是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发力方向。吴清在会上宣布,将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下称《QFII方案》)和《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
证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际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超过1500亿美元。在此过程中,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的价值被持续重估、配置和再配置。
此次推出的《QFII方案》,包括优化准入管理、提高投资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等。其中资格审批与开户“高效办成一件事”、对配置型外资准入实行绿色通道两项举措10月27日已经落地。
此外,证监会还将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深化内地与香港市场务实合作,努力推动形成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开放与安全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与之同步推出的《若干意见》,是资本市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投资者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证监会将围绕强化发行上市、退市等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营造更加公平的交易环境,提升行业机构的客户服务水平,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等中小投资者重点关切,推出23项务实举措,不断扎牢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
九项外汇新政落地在即
一系列外汇领域改革新政即将落地,金融街论坛再迎金融对外开放利好。
为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自主开放新局面,朱鹤新透露,外汇局近期将推出九条政策措施,聚焦贸易创新发展,包括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范围和轧差结算业务种类、优化贸易新业态主体外汇资金结算、放宽服务贸易代垫业务管理等。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等重点政策也将同步发布实施。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合作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坚定不移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核心抓手。”李云泽强调,将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开放共赢是全球经贸稳健发展的内生动力。朱鹤新指出,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各国和区域间多层次经贸合作更加紧密,有力维护了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世界银行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19年至2024年全球贸易总额年均增长5.4%,较上个五年提高4.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形势下,全球贸易依然较快增长。
作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领域改革与开放成效显著,2024年,我国外汇市场交易量较2020年增长37%,涉外收支规模较2020年增长64%。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涉外收支规模为11.6万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也印证了高水平开放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朱鹤新表示,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深化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证券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李云泽也强调,将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力促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