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武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智能制造成为创造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在10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山西省智能制造推进大会上,山西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晓蕾表示,山西将围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标准体系构建完善、解决方案创新攻关、智能制造能力评估等重点工作,紧扣能源转型,聚焦重点行业,全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再上新台阶。

大会现场。上证报记者武斌摄
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建立
生产一个火车车轮需要多久?在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答案是52秒。
“一块特定规格的钢锭在超高温煅烧后,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完成预成型、成型、轧制、压弯冲孔等工序完美成型,全程不超过1分钟。”公司副总经理芦树成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车轮生产线,可年产车轮70万片,生产效率较之前提升超20%。
为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十四五”以来,山西累计拨付超5亿元省级财政支持智能制造项目,拉动社会投资突破100亿元。仅智能工厂培育方面,山西累计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82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6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研发、生产与服务全流程。
“我们编制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发布了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和智能煤矿建设两项标准,打造了井工矿和露天矿智能化建设首个地方标准体系。”张晓蕾表示,山西已初步建立起集标准引领、项目支持、诊断服务、场景打造、试点示范、智能工厂培育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生态体系建立的同时,山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山西已累计建成5G基站11.2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中部六省首位;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32Eflops,算力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智能制造发展筑牢数字底座。
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十四五”决胜收官,“十五五”谋篇起步。大会现场,不少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智能制造在煤机装备、重型机械、轨道交通等能源重工领域已形成独特优势和坚实根基,正迎来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山西将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紧扣能源转型,聚焦重点行业,全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再上新台阶。”张晓蕾说。
政策方面,山西将用足用好技改资金、设备更新、产业链激励、专业镇培育、专精特新等支持政策,全面推进太原、长治、晋中3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转型升级。同时发挥算力基础设施优势,积极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和能源领域的示范应用,引导企业探索智能化应用新业态、新模式。
“同时,结合产业实际,明确智能工厂建设标准、认定流程,为企业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指引。”张晓蕾介绍,山西将加快推进产业链和专业镇企业智改数转步伐,“一链一镇一策”明确智能工厂培育路线图,把产业链和专业镇打造成智能工厂培育的主战场。
此外,山西还将聚焦能源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用户企业与装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组建创新发展联盟,深化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融合应用。”张晓蕾说。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张晓蕾表示,山西将鼓励制造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开发能耗和碳排放数据采集、监测、核算、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一体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