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如期启幕,在宏观经济亟待加力托底的关键节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等金融监管核心部门负责人齐聚发声,释放出一系列力挺实体经济的重磅政策信号,为市场注入强劲信心。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生产端与需求端均不乏亮点,但三季度以来,消费、投资双弱势头凸显,内生增长动能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仍需政策持续托底。
在此背景下,刚刚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同时明确强调要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力抓好“四稳”工作、稳住经济基本盘,并作出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的关键部署。
这也让市场对后续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路径高度关注,政策发力时点与力度成为各界聚焦的核心议题。
恰逢这一政策窗口期,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权威发声回应了市场关切。潘功胜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宣布恢复暂停已久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强化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并透露正研究个人信用修复政策与非银机构流动性支持机制。李云泽则聚焦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出构建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对硬科技、新兴产业的长期资金支持。监管层释放的多维信号与即将落地的新政将为实体经济注入稳定增长动能。
国债买卖操作重启
“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率先重磅发声,引发市场关注。
自今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阶段性暂停公开市场买入国债操作,以应对年初国债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后。截至目前,国债买卖操作已连续暂停10个月。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今年以来,国债和地方债发行量明显增加。年末地方政府债动用结存限额,宽财政继续发力的环境下,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既有效配合财政端发力,也有助于稳定债市利率运行。
对此,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在二级市场开始国债买卖操作,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和金融机构提升做市定价能力。实践中,人民银行根据基础货币投放需要,兼顾债券市场供求和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等情况,灵活开展国债买卖双向操作,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今年四季度是稳增长政策发力关键期,市场分析认为,央行通过恢复国债买卖来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预计,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可能会延续2024年采用的“买短卖长”模式,既能投放基础货币,又有助于维护收益率曲线的合理形态。
明明分析,随着国债买卖恢复,国债收益率曲线将更加平稳,期限利差有望收窄,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效下降。
近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反映金融运行的主要宏观金融指标也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状态,为我国经济的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谈及后续,潘功胜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安排,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同时,继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强化货币政策执行和传导。
9项外汇新政落地在即
一系列外汇领域改革新政即将落地,金融街论坛再迎金融对外开放利好。
为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自主开放新局面,朱鹤新透露,外汇局近期将推出9条政策措施,聚焦贸易创新发展,包括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范围和轧差结算业务种类、优化贸易新业态主体外汇资金结算、放宽服务贸易代垫业务管理等。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资金管理等重点政策也将同步发布实施。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合作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坚定不移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增强金融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核心抓手。”李云泽强调,将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开放共赢是全球经贸稳健发展的内生动力。朱鹤新指出,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各国和区域间多层次经贸合作更加紧密,有力维护了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世界银行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19年至2024年,全球贸易总额年均增长5.4%,较上个五年提高4.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全球贸易依然较快增长。
作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领域改革与开放成效显著,2024年,我国外汇市场交易量较2020年增长37%,涉外收支规模较2020年增长64%。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涉外收支规模为11.6万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也印证了高水平开放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朱鹤新表示,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深化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证券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李云泽也强调,将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多元有序、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力促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严管稳定币,筑牢风险防线
全球债务高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金融稳定面临多重挑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维护经济安全的关键命题。
在此背景下,几大金融监管核心部门负责人密集发声,从宏观体系构建、微观风险处置到新兴领域防范,明确了全链条、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控路径与举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表明,单体金融机构稳健并不代表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健,需要弥补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应对,防范金融风险的顺周期积累以及跨机构、跨市场、跨部门和跨境传染。
对此,潘功胜明确,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在工具形式上有一些交叉,同时又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货币政策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主要关注单体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宏观审慎管理则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阻断或弱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自我强化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在微观风险处置层面,李云泽明确将防风险作为首位主责,提出一系列精准处置举措。一方面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助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面对新兴金融领域的风险挑战,监管层同样保持严监管态势。近年来,虚拟货币特别是稳定币快速发展,但因缺乏有效监管存在诸多风险隐患。
在近期华盛顿召开的IMF/世界银行年会上,稳定币成为各国财长、央行行长热议焦点,其在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等方面的合规短板,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漏洞,不仅滋生炒作投机行为,还可能引发跨境资金违规流动、冲击货币主权等问题。
对此,潘功胜明确表态,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防范和处置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政策文件,目前这些政策文件仍然有效。“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执法部门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的经营和炒作,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同时密切跟踪、动态评估境外稳定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