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7日消息(记者樊瑞)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历史方位,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二十届四中全会传递出哪些重大信号?央广网财经金顶智库专家、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陶川分析指出,鉴于2035远景目标所提出的用“三个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是开局起步,“十六五”是冲刺收官,“十五五”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因此,四中全会的谋篇布局也围绕着这一阶段性要求。陶川指出,此次四中全会公报有四个方面内容值得关注。

第一,确保“十四五”增长目标顺利收官是当前要务,四季度政策将侧重对现有措施的“加力提效”。“与五年前不同的是,本次全会专门研判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并明确提出‘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陶川指出,不过考虑到公报重点涉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地方化债等内容,且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的压力相对可控(四季度GDP增速仅需达4.5%左右),预计四季度政策重点将更多体现为对既有措施的深化落实。
第二,面对全球局势的动荡,我国正从“保持定力”转向“敢于斗争”,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关键转变。陶川认为,对比五年前“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的表述,本次全会更加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一战略姿态转变的“底气”,源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全会公报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置于目标次序前两位,正说明科技自主已成为我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掌握战略主动权的根本支撑。
第三,与五年前相比,“高水平对外开放”被赋予更核心的战略角色。从目标次序的角度出发,“高水平对外开放”从五年前的第八位骤然提升至第四位,且定调也从基础的“实行”转向更进取的“扩大”。在陶川看来,这不仅是对既往成果的肯定、解答了出口保持韧性的关键原因,也为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塑造外需新动能提供了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略艺术。
第四,新阶段的民生部署更聚焦、更务实。其基调已从五年前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转向“切实抓好”,全会公报中“加强”、“加大”、“确保”等词高频出现,要求直接“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标志着民生工作导向从“建机制”转为“见实效”。陶川表示,这一导向体现在对部分民生问题的关键升级上,比如就业被置于更优先位置,并明确“加大欠薪整治力度”;又如将五年前“人口老龄化”升级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涵盖素质与结构的全面优化,体现了对新发展阶段关键矛盾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