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何漪)近日,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深圳辖区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升,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形成千亿级市值企业20家。并购重组市场量质齐升,累计完成并购项目超200单、交易总额超1000亿元,落地一批行业示范案例。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接受采访时表示,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的资源、地缘等传统维度,转向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博弈。
龚晓峰说,国内产业集群已展现出强劲实力,在整体规模、协同效应等方面成果显著,但仍存有短板。《行动方案》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瞄准相关短板。“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在每个小类中培育出一流企业,才有利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龚晓峰进一步谈到,深圳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产业基础深厚,制造业体系完善,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具备先发优势。此次推出《行动方案》,为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制定了方向,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龚晓峰看来,《行动方案》发布后,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有利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全链条,助力企业掌握原材料、设计、供应链等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供应链的话语权;推动供给方与需求方互相参股,有助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消费链实现深度融合;疏通人才、数据、资本、矿产等核心要素,进而不断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龚晓峰表示,在政策指引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产生多个方面积极作用:一是能够有效吸纳配套企业,降低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的成本;二是有助于整合上下游资源,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有助于打造产业生态,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四是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盈利模式,激励与留住人才,提升发展稳定性。“回顾国际头部企业的成长路径,频繁并购是其实现规模扩张、竞争力跃升的关键路径之一,而这一规律与深圳此次推动并购重组的逻辑高度契合。”
谈及建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标的项目库,龚晓峰认为,这一措施为并购重组市场提供了配套保障方案。产业需求与标的供给本就存在时间差,建立项目库,相当于为并购重组市场提供蓄水池,从而保障标的筛选、储备与项目对接。
在丰富拓展并购重组融资渠道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探索开展非居民并购贷款、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创新试点、构建支持并购重组的耐心资本体系等。龚晓峰表示,发挥多重方式,让社会资本看到产业发展的潜力,调动资源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预计通过产业集群发挥作用,将带动软件、芯片、存储、智能传感器、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实现爆发。”
在联通香港资本市场打通境内外并购资源方面,龚晓峰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举足轻重。深港合作持续推进,将为企业带来“融资、融制、融智”三重便利,通过香港市场解决资金问题,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激励机制,借助香港品牌效应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最终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管理能力与创新实力。
“整体看,《行动方案》推出后,鼓励上市公司走出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上市公司在自主创新方面‘下苦功夫、笨功夫、大功夫’。”龚晓峰谈到,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价值,还能不断吸引优秀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其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