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似细微的标准更新,正在深刻重塑中国消费者的“奶瓶子”。不久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正式实施。此后,生产灭菌乳(即货架上常见的纯奶),只能以生牛(羊)乳作为唯一原料。以往为弥补奶源不足、采用部分复原乳作为原料补充的做法,将成为历史。
直接用生鲜乳加工的乳制品,营养价值更高,风味和口感更好。这一标准更新,将影响牛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带来深刻的价值重塑。
新国标将显著增加对国产高品质生鲜乳的需求,有助于稳定奶价、保障奶农收入,并引导行业更加重视奶源基地建设,促使企业与奶农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这一新规也要求生产企业从源头上确保“纯牛奶”的纯正性,对消费者更友好。
为何我们有底气向复原乳说“不”?自信,源于全产业链实力的提升。2024年,我国奶类产量达4155.5万吨,稳居世界第四。产量托底的同时,品质也有飞跃。生鲜乳的乳蛋白、乳脂肪等核心营养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农村部连续16年对生鲜乳抽检,合格率均在99.9%以上。
奶业的量质齐升,背后有科技的硬支撑。从“牧草之王”紫花苜蓿的种植推广,到奶牛良种“芯片”的自主培育,再到智慧牧场的普及,科技已成为奶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在内蒙古的智慧牧场,奶牛排队走上转盘式挤奶机,全程无需人工介入。全国百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已达78%。由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浇筑的坚实地基,托举起此次标准跃升。
灭菌乳生产工艺的调整,是一场蓄势已久的产业突围。它标志着,中国奶业走出奶源短缺时期,迈向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从供应端看,近年来,我国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与进口大包奶粉到岸完税价格差距已很小,调整标准对奶业供应影响不大。从需求端看,人们对健康营养的要求提高,个性化需求增加,牛奶的消费场景也变得更加多样。除了茶饮等常见产品,针对控糖、助眠等细分需求的产品不断推出。有的地方将牧场与门店直连,提供“鲜奶+烘焙”的一站式早餐方案;有的农牧企业则发展“牧场+观光+销售”模式,将牧场变为研学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
也要看到,中国奶业迈向更高品质的征程,仍面临诸多考验。当前,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远未饱和,市场潜力巨大,还存在“液态奶过多,干乳制品过少”“常温奶占据主流,低温奶发展不足”等结构性问题。这是挑战,也是潜力所在。
推动消费模式从单纯喝牛奶向喝奶与吃奶制品并重转变,大力发展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已成为破解原奶季节性波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关键路径。过去5年,国内奶酪消费量增长120%,展现了这一转型的巨大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持续优化供给结构,站上新台阶的中国奶业,仍有广阔发展天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牛奶生产标准的调整中,国家对食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民生关切的重视充分彰显。瞄准民生需求,坚守质量标准,强化科技赋能,做好从源头一棵草、一头牛的精耕细作,到终端一杯奶、一块酪的精心打磨,中国奶业将赢得更有韧性、更富活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