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应对经济放缓,一面是人工智能浪潮掀起新的科技革命,投资者的资产配置站在新的关键窗口。
摩根资产管理亚太区首席市场策略师许长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经济“软着陆”与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主基调,这一环境总体有利于风险资产表现。与此同时,亚洲市场内部的结构性机会值得深入挖掘,尤其看好受益于企业治理改革的日本股市以及与全球人工智能(AI)产业链相关的东北亚市场,如中国、韩国等。
美联储降息利好风险资产
对于市场关注的美联储货币政策,许长泰给出了明确的预测,他认为,美联储大概率会在今年10月份、12月份继续降息,合理预期为每次25个基点。
“降息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逐步走弱。尽管科技行业的大规模投资支撑了美国GDP增长,但这部分增长并未带来相应规模的就业扩张,而中小企业和非科技行业的招聘需求正在放缓。”许长泰表示,近期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尤其是对过往月份的下修,揭示了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比原先预期的要弱,这为美联储降息打开了“绿灯”。
许长泰强调,此轮降息属于“预防式”降息,旨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维持可持续增长。从历史经验看,当美联储在经济软着陆的背景下降息时,对股票等风险资产通常非常有利。
至于关税可能带来的通胀影响,许长泰认为美联储倾向于将其视为一次性冲击,货币政策的制定会更侧重于6至12个月之后的中长期经济图景,届时关税对通胀的影响预计将逐步减退。他判断,本轮美联储降息周期的最终政策利率目标可能在3%左右。
国内或仍以财政政策为主
将目光转向国内,许长泰认为,从纯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央行有降息和降准的空间,因为当前实际利率水平偏高,但“应该降息”与“会否降息”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他观察到,过去几轮的降息降准并未有效提振信贷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贷款意愿不足。“降息降准就像打开一扇门,但企业和家庭因为面对房地产市场调整、外贸不够明朗等因素,贷款的意愿并不强。”
此外,许长泰认为,央行也需权衡降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即流动性过度流向资产市场,催生泡沫化风险。因此,他倾向于认为今年年底前央行采取降息行动的可能性不太大,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财政政策的发力。
他表示,财政政策对于支持经济的力度跟及时性还是比较好的。例如“以旧换新”这类政策虽然可能会提前释放一部分未来需求,但在当下能够给制造业等面临压力的行业提供宝贵的喘息空间,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效果。
聚焦东北亚结构性机遇
在具体的投资机会上,许长泰明确表达了对亚洲市场结构性机遇的看好,尤其是东北亚地区。
他特别强调了日本股市的投资价值,“我们投资日本股票,是基于两个核心的结构性因素”。许长泰解释道,第一,日本企业拥有庞大的海外业务,并且在全球AI相关的周边硬件和材料领域具备极强的竞争力;第二,经过长达十年的企业治理改革,日本企业在股东回报方面的意识和行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积极进行股票回购、提高派息以及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这正持续吸引全球资本的关注。
许长泰认为,类似的趋势也开始在中国市场显现。近年来,部分中国企业特别是科技公司,在股价处于低位时增加了回购力度,这对提升股东价值是积极信号。
除日本外,整个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韩国,都因其在全球半导体、芯片和人工智能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而备受青睐。“AI发展带来的对半导体、硬件的需求,将持续为这些市场提供增长动能。”许长泰表示。
对于中国香港市场,许长泰坦言,目前市场的支撑主要来自中国内地的南下资金。但他强调,如果中国市场能够连续两三年跑赢美股,全球投资者就不能轻易忽视这里,从估值来看,当前中国香港市场的投资价值已经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