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政策实施已近两周,相关政策影响正逐渐显现。证券时报记者从港口、航运相关公司了解到,虽然近期已经几乎没有美国背景船舶在我国港区开展业务,但是各方合力通过转运、改组等方式保持美线整体运力的稳定。
各大港口运作平稳
“自10月14日起,中国对美国实施反制措施。从南沙港区运营情况看,区域内没有美资航运企业开展业务。根据当前情况,南沙港区美线整体运力保持稳定,航线服务未受到干扰,将继续保障华南地区至美国航线的服务连续性。”广州港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作为华南连接世界的门户,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前列。
10月14日起,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中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中国造船舶、中国籍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作为维护中国海运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当举措,我国决定将于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内容和收费标准和美方政策基本一致。
与广州港情况类似,多家上市港口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表示,自船舶特别港务费政策生效以来,没有美资背景的船舶靠港作业,相关航线服务运作正常。
唯一一个可能被收取特别港务费的案例,是美国美森航运公司的“曼努凯”号集装箱货轮。该货轮在10月13日抵达宁波,业内传闻其靠港期间被征收445.84万元港务费。记者就此事向宁波港问询但未获得回应。业内人士提示,特别港务费的收取由各地海事部门执行,与港口方面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外媒援引船舶追踪平台Kpler数据显示,上周船只在抵达中国港口后,平均需要2.66天才能进入泊位,这比此前一周要长出17%。
壹航运创始人钟哲超向记者解读称,堵船2.66天其实并不算多,除了近期天气因素干扰,特别港务费政策的出台确实是重要因素。“我们的政策在10月10日宣布,10月14日执行,航运公司立即通过货物转运、企业改组等方式应对,同时也有些企业在等待政策细节的明确,一些前期已经出海的船舶在我国近海区域停靠造成了等待。”钟哲超表示。
船司转运改组作应对
马士基在规则落地后,快速实施了转运措施,其运营的两条悬挂美国国旗的集装箱船将不再停靠宁波港,而是将货物转移到第三国的非美国注册船只上。广州港方面也表示,达飞轮船旗下的部分美籍船舶已提前通过船舶国籍变更、航线运营调整等举措,推动旗下全部美籍船舶退出南沙港区相关航线运营。
钟哲超告诉记者,集装箱船采取此类转运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卸港较为困难的油轮、散货船而言并不具备此类条件。对于此类船舶而言,规则的明确、费用的协商甚至企业的改组都需要一定时间。
太平洋航运近期就正忙于实施改组,该公司从事国际干散货运输服务。一方面,太平洋航运正将一半的散货船队迁往新加坡,并在其新加坡实体名下重新悬挂船只的船旗;另一方面,太平洋航运明确公司整体及最终战略领导、商业决策以及新加坡自有船队的技术管理均设于新加坡,董事会组成也在10月13日宣布变更。
“我们在10月15日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报告,证明公司25%或以上的股权并未由美国或中国实体或个人直接或间接持有,我们确信自己不适用于特别港务费。”太平洋航运财务总监吴志杰表示。
太平洋航运关于股东股权比例的关注,体现了我国的反制措施不仅聚焦于“造船和船旗国”,更涉及“股东和资本方”。对于太平洋航运而言,虽然其澄清了单一股东的持股情况,但是考虑到该公司约99%的股份为公开交易股份并由全球投资者持有,其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国籍是否需要进一步统计区分,有待规则的进一步明确。
市场将回归基本面
短期来看,航运市场,尤其是大宗商品船运市场仍然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不过已经在走向平稳。
上海航运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10月23日当周,超大型油轮市场在中美特别港务费政策正式落地的背景下,租家和船东均持谨慎态度,尽管部分船东逐渐开始推船寻货,但整体观望情绪依旧较浓,支撑运价在高位波动。
“随着中美特别港务费政策细则的不断调整,地缘风险带来的溢价情绪开始消退,核心驱动力逐步转向供需基本面。”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整体船位依然充足,且未出现结构性短缺,租家控制出货节奏,避免集中出货再次带来情绪上的推动。”
面对当下环境,在太平洋航运行政总裁Martin Fruergaard看来,短期内的调整不可避免,但是从长远来看也一定会对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所有人都在向两国政府寻求监管规定的进一步澄清,也正在推动自身的转型,希望不要在全球贸易中增加更多的运营成本。”Martin Fruergaard表示。
海通发展方面表示,短期来看,各个船东在密集调整船舶摆位分布及航线,可能会造成局部的贸易波动,中期来看,可能美国以外的船东会获得溢价。“当然在国货国运背景下,也出于资源供应链安全的考虑,我们认为尤其中资背景的船东会更加受益。”海通发展方面强调。
10月25日至26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涉及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重要经贸问题。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表示,中美双方就上述这些议题建设性地探讨了一些妥善处理双方关注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下一步各自将会履行内部报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