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正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点心债市场规模突破1.4万亿元,2025年9月进一步攀升至1.5万亿元,较2021年全年的约2500亿元增长数倍。
规模的攀升,以及发行主体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点心债正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引擎,构筑起人民币跨境投融资的“新闭环”,助力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与流通。
点心债供给结构优化
近年来,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实现量质齐升,逐步从“边缘市场”走向全球融资主渠道。
中证鹏元国际发布的研报认为,近三年来,人民币离岸债市场的扩张不仅体现在规模增长,更体现在发行主体和产品结构的全面优化。从最初的央行与金融机构主导,到如今发行端地方政府、产业龙头企业齐聚,市场生态正快速完善。
其中,产业主体的加入成为新的增长点。上述研报认为,2023年至2024年间,城投企业一度成为发行主力,受境内融资收紧和美元债成本上升影响,2024年发行规模接近2000亿元,占比高达28.3%。然而,2025年在地方化债政策趋严、监管规范升级的背景下,城投企业新增发行显著降温,同比下降逾五成。与此同时,科技巨头开始登上离岸人民币融资的舞台。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相继发行点心债,用于AI、云计算等长期战略投资。
业内人士认为,科技企业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发行结构,也为人民币离岸债市场注入了新的产业逻辑与全球视野——点心债正从“金融机构市场”走向“科技与产业共舞”的新时代。
从融资主体的演进可见,点心债正逐步摆脱“政策驱动”标签,迈向“市场主导,产业支撑”的新阶段。多位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随着离岸人民币利率维持低位、政策鼓励优质企业境外融资,产业化国企与头部民企有望成为新的发行力量。尤其是在制造业转型、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点心债有望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长期资金来源。
除了发行端的变化,创新也驱动了市场趋向成熟。近年来,点心债在期限结构与品类设计上均有突破。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的研报显示,近两年,财政部持续加大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力度,在品种方面也有更多的创新。2025年4月,财政部首次在离岸市场发行绿色离岸人民币国债,该债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国际投资者认购踊跃。此外,2025年以来长期限和超长期限点心债的发行规模亦有所抬升。例如,1月香港机场管理局发行10年期和30年期点心债,6月香港特区政府发行20年期和30年期点心债,均受到投资者广泛关注。
“买方力量”加速壮大
继发行端结构优化之后,点心债市场的“买方力量”也在加速壮大。
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宣布扩大“南向通”投资者范围,新增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理财公司四类非银机构,为市场引入更活跃的资金来源。中证鹏元国际发布的研报认为,此前,“南向通”的投资者以商业银行自营为主,它们风险偏好一致,多以持有到期为目标。而非银机构,尤其是基金和券商,交易更为活跃,投资策略也更多元。非银机构的扩容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流动性,并有助于提升整体交易活跃度。
除政策推动外,宽松的资金环境也为需求扩容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显示,1年期CNH HIBOR降至1.9%附近,为近年来低点,离岸人民币融资成本明显低于美元。较低的离岸人民币利率使得投资点心债的融资成本下降,进一步刺激了投融资需求。与此同时,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三地人民币存款合计达1.3万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约9.5%,为离岸市场提供了充足资金池。
投资者结构亦在不断优化。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发布的研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小券商、资管和私募基金开始参与点心债交易,市场参与度显著提升。而随着发行期限的拉长,市场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保险、养老金等长线资金开始加速布局。同时,来自中东、欧洲等地区的多国主权财富基金已开始参与点心债投资。绿色债券等新产品的发行,更吸引了关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国际机构投资者,推动点心债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从配置角度看,点心债兼具收益优势与汇率防御属性。业内分析认为:相较境内债券,同等信用等级的点心债通常能提供更高收益率;而与美元债相比,人民币计价的点心债不受弱势美元汇率波动影响,对追求稳健收益的机构而言,是一种增强收益的优质资产。
中证鹏元国际称,在美元走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升温的背景下,离岸人民币资产将更具吸引力,资质优良、流动性高的点心债品种预计将持续受热捧。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引擎
随着发行与投资两端的持续扩容,点心债正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引擎。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发布的研报认为,点心债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离岸人民币的投资产品体系,更在形成人民币跨境投融资闭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从资金流向看,离岸人民币债券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而发行方则可将募集资金用于境外支付结算、资本开支和供应链投资,实现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与再投资。这一过程既增强了人民币的储值功能,也强化了其交易媒介属性。
点心债市场的持续扩容,使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逐步向投资和储备货币演进,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发布的研报认为,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深入推进,也是地缘经济环境变化下人民币金融体系韧性的体现。随着能源和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和ESG投资兴起,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场景正在从贸易领域延伸至投资和储备领域。
尽管点心债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但要真正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坚力量,仍需突破几大瓶颈。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采访情况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投资者结构仍待优化。目前国际投资者持有比例不足三成,市场定价仍以中资机构为主。二是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业内建议,未来可通过扩大做市商队伍、发展回购与衍生品市场来增强交易深度。三是产品创新仍需突破。除了绿色债、可持续债之外,业内认为,区块链代币化债券、多币种结构化产品等有望成为市场下一个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