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保险的保险”,再保险行业与直保市场以及背后的自然灾害、全球局势等因素息息相关。在目前国际局势仍较为复杂、地缘政治等风险仍较大的情况下,全球再保市场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今年全球再保险市场的趋势变化体现为风险复杂、科技赋能、发展分化三个方面。” 在近日的媒体专访中,中再产险总经理王忠曜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
据王忠曜预计,在上述趋势下,中国再保行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增量与技术服务“出海”两大方面。不过,他也表示,在护航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中国保险行业供给侧仍然存在不少短板,需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
市场分化下,再保机遇在哪里?
王忠曜表示,今年全球再保险市场的趋势变化体现为风险复杂、科技赋能、发展分化三个方面。
从风险环境角度而言,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巨额保险损失已成新常态。王忠曜介绍称,2024年全球自然巨灾导致的保险损失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气候变化对再保险业的潜在不利影响将持续。另一方面,全球政治经济呈现出各类风险因素交织的态势,保险业务中政治暴力、营业中断、航空以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风险敞口增加。“例如,在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背景下,发生供应链中断与额外通胀的可能性上升,可能引发行业理赔成本增加、盈利水平下滑与保障缺口扩大等一系列不利情形。” 王忠曜称。
从科技赋能角度而言,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提升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发展质效。但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也将产生与网络安全、新兴技术应用相关的各类经营风险,可能催化网络风险保障需求进一步形成。
此外,中再产险预计,全球财产险市场将呈现“整体稳健、分化显著”的格局,其中新兴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财产险市场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据同业预测,2025~2026年全球非寿险保费复合增速将有所放缓,市场总体规模构成仍以发达市场为主,但新兴市场受经济增长驱动、风险敞口增长、保障需求提升的因素影响,保费规模增速有望高于以美、欧为主的发达市场。”王忠曜说。
在他看来,上述这些趋势给中国再保险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机遇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增量与技术服务“出海”两大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增量。在灾害保障需求升级、基建投资扩增、经济模式转型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部分区域市场存在增量机会,对再保资本、技术、服务的需求上升。
二是技术服务“出海”。中国在基建升级、大型装备制造、新能源车、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可以有效对接全球市场投资、消费需求,形成技术、服务甚至产业“出海”新模式,为再保行业创造发展新机遇。
护航中企“出海”仍存短板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5.2万家。同时,王忠曜援引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新签合同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不过,王忠曜也表示,与实体企业“走出去”步伐相比,中国保险行业(包括直保和再保)为它们提供“保驾护航”的支撑仍显不足。
首先是保险供给不足。在产品供给方面,市场整体产品供给以财产险、工程险等传统产品为主,缺少针对海外风险的责任险类、特殊风险类产品供给,整体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在定价能力方面,中国保险公司缺少海外数据积累和海外定价模型工具,对海外风险的认识和定价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承保能力方面,由于风险及定价能力限制,中国保险行业在提供承保能力方面相对谨慎,“走出去”风险的保障规模与交易发生规模仍存在差距,业务渠道有待进一步挖掘。
其次是服务能力不强。一是中国保险行业海外布局相对滞后,海外子公司、经营机构较少;二是国内保险业经营海外业务的团队目前以国内团队孵化为主,缺乏针对“走出去”风险的专业化、体系化队伍建设;三是风险咨询、风险管理、风险减量服务等增值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对于海外风险管理、风险减量和服务的科技化手段应用还不够完善。
最后,中国保险业的全球话语权不足。“目前保险行业仍由欧美市场主导,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业话语权不足,导致我们在定价谈判等方面处于被动。”王忠曜说。
面对这些挑战,行业正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王忠曜举例称,例如引入国际承保技术和经验开发产品、填补保障空白;强化海外风险评估,打造海外风险观测及预警体系;搭建海外服务网络,强化对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海外风险保障等。面向未来,行业仍需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创新、提升风险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更全面的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