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26日电(谷青竹) 本周,长三角三省一市陆续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报告,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成绩单。整体来看,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在锻造新质生产力、优化区域经济格局上步伐坚实,为全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关键支撑。
三把“标尺”量出积极态势
GDP总量上,广东(105176.98亿元)、江苏(102811.0亿元)均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此外,前三季度浙江实现GDP总量68495亿元、上海实现GDP总量40721.17亿元、安徽实现GDP总量39770亿元。
经济增速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均跑赢“全国线”(5.2%),其中浙江(5.7%)增速最快,上海(5.5%)紧随其后,江苏、安徽同比增长均为5.4%。
GDP构成上,服务业历来是上海经济的主引擎,且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呈逐年升高态势。在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增速达5.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5.5%、金融业同比增长9.8%,重点服务业行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苏浙皖三省则均形成二三产均衡发展格局,其中江苏以总量优势凸显出“制造强省+服务大省”的双重领先,浙江的三产优势在不断扩大,安徽则仍以二产为经济主要驱动力。此外,浙江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上海的民营经济增长较快。
内需市场平稳中涌现活力
在夯实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程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内需市场呈现出平稳回升、消费提质的良好态势。
浙江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型消费向好发展。智能消费持续增长,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 105.6%和62.6%;绿色消费快速提升,能效等级1级和2级的家电、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58.4%和14.9%;悦己消费新风盛行,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分别增长54.6%、19.7%。同时,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市场潜力深度激发,即时零售、闪购兴起助力网上零售,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增长23.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8.2%。
江苏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9%、32.1%、17.4%;其中能效等级1级和2级的绿色家电、智能家电分别增长 53.7%、53.5%。
安徽乡村市场增长快于城镇、县乡市场规模稳步扩大,限额以上单位包含镇区和乡村的县乡市场规模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2.2%,较上半年高0.2%。3C商品成为消费新热点,通讯器材类增长41.8%,其中智能手机增长75.0%;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照相器材类分别增长 1.1倍、78.1%。
上海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27.7%、22.1%、28.2%。
新质生产力普遍表现抢眼
2025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力量。四地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上各展所长,共同勾勒出长三角创新驱动、动能迭代的生动图景。
江苏作为制造业强省,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支撑有力,增加值同比增长9.4%,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7%;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5.6%。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5%。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突出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劲增长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0%,对全部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0%,比1-5月提升1.4%;其中,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6%、9.7%。
浙江超七成行业生产增长,新质生产力的亮点则集中在新兴领域的持续突破,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展服务场景,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快速发展。1-8月,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3%、12.9%和11.7%,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云存储、云计算等服务为主的互联网数据服务增长33.4%,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分别增长41.4%和22.3%。此外,新质产品供给增势强劲。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笔记本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5.6%、53.8%、41.3%、41.1%和11.0%。
作为长三角创新高地,上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以先导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核心。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3%,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3.4%。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储能用锂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倍、27.9倍。
安徽的发展新动能也在不断积聚增强。前三季度,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5.1%,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29.5%。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8%、17.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19.0%、8.8%。
第四季度怎么干?
进入第四季度冲刺阶段,长三角三省一市紧扣全年目标与“十四五”收官任务,聚焦项目建设、投资消费、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发力,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
上海以重大项目与开放合作为核心推进工作。四季度将推动重点产业增长与重点区域发展,加快“两旧一村”改造、商务楼宇及老旧工业区更新,通过重大项目巩固经济回升势头。此外,全面推进浦东引领区、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办好第八届进博会,以高水平开放助力发展。
浙江锚定“三个确保”冲刺四季度: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和稳投资工作,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力拓市场抢订单,坚持内外贸一体谋划,推动外贸出口稳量提质;推进工业稳进增效,抓好工业大市大县和重点行业企业,持续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同时,推进创新浙江、开放强省建设,谋划明年任务及“十五五”规划。
江苏四座“万亿之城”各有侧重:南京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大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力度,突出抓好“人工智能+”行动发展战略;苏州以“三稳三新百日攻坚”为总抓手,加强项目招引和服务保障,推动项目早投产达产并提前争取明年订单;无锡紧抓市场主体培育、项目建设推进、创新能力提升和风险防范化解等核心环节;南通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巩固外贸领先优势,加快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做好明年重大产业项目和政策资金类项目谋划储备,形成滚动接续的良性局面。
安徽则聚焦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第四批587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达3323.8亿元,其中新兴产业占比52.3%、制造业占比61.1%、基础设施项目占比18.6%、社会民生项目占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