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为主题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下称“顶科论坛”)在上海临港中心开幕。
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大奖得主汇聚上海滴水湖畔,共同见证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下称“顶科协奖”)颁奖仪式。
现场,为获得本年度顶科协奖的三位科学家颁奖。
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获“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表彰其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则由康奈尔大学的斯科特·埃默尔和犹他大学的韦斯·桑德奎斯特共享,两位生物化学家在受体膜蛋白转运与降解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发现。
作为由上海发起设立的国际科学奖项,顶科协奖的全球影响力正持续扩大。在谈及获奖感受时,三位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惊喜”与“认可”这两个词来表达心境。
孙理察在获奖感言中表示:“历届获奖者都是我极为尊敬的数学家,这本身就彰显了奖项的份量。”他深感这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激励他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深耕,勇攀数学高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孙理察描述自己刚得知获奖消息时的状态是“不知所措”,但随后便感到无比荣幸与欣喜,“历届获奖者都是我极为敬重的数学家,仅这点就足以体现这个奖项的分量”。
“如果对数学感兴趣,需尽可能拓展知识边界。”孙理察表示,数学家应主动了解物理、工程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世界本质,从而激发科学发现。他特别提醒,跨学科学习需趁早,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吸收新领域知识的难度会显著增加。
孙理察建议,年轻人在大学期间克服羞怯心理,积极向教授请教问题,无论是作业难题还是学术困惑。主动提问是极佳的学习习惯,提问会倒逼你更深入地剖析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能促进知识内化,自己始终鼓励学生养成这一习惯。
韦斯·桑德奎斯特指出,此次获奖带来的核心启示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深度交织的有机整体。他强调,科研团队需加强双向互动,通过交流明确突破性发现,并推动其及时转化,“理解自然世界是首要目标。基础研究在开发拯救生命的新疗法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韦斯·桑德奎斯特表示,翻看往届获奖者名单时,自己深感荣幸能成为其中一员。更令他触动的是,两年前获奖的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教授丹妮拉·罗兹,正是他学术生涯中重要的导师。“这种传承关系为我的获奖增添了独特意义。”他说。
斯科特·埃默尔在回顾近四十年科研生涯时,展现了作为科学家的谦逊:“接到电话时,我感到震惊,意识到奖项的分量后,又深感自己受之有愧。”他特别强调,实验室的研究生与博士后团队如同大家庭一样,共同致力于解决生物学难题,这份荣誉属于团队每一个人。
这种集体精神在韦斯·桑德奎斯特身上同样体现。他提到,犹他大学实验室中有许多优秀的中国研究生,建立这种跨文化联系将极大推动科学合作的深化。
斯科特·埃默尔透露,此次来上海参与顶科论坛与颁奖典礼,不仅为他提供了与中国科学家深度交流的机会,更为中美科学界合作打开了新大门。他直言,自己最好的朋友正是西湖大学的一位教授,科学合作早已跨越国界。
韦斯·桑德奎斯特虽是首次访华,但已深刻感受到中国科研生态的活力。他表示,顶科论坛的议程与科学家阵容让他印象深刻,“会议日程中有一系列令人期待的论坛分享,主题前沿且演讲者都是各领域全球顶尖科学家”。
“大多数科学家都记得第一次学术会议,那是你走出实验室、融入科学共同体的时刻,会被领域内前辈的智慧所鼓舞。”韦斯·桑德奎斯特说,此次论坛汇聚了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得主,我同样感受到强烈的共鸣,“能与志同道合者切磋交流,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
此外,前期举办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校园行”等丰富活动,也让他对中国科研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老朋友”,斯科特·埃默尔曾于2002年访华,对中国科研的飞速发展有着切身体会。他指出,中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成果,未来两代中国研究人员完全有能力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
韦斯·桑德奎斯特表示,欧美主要制药企业已将中国视为关键市场与研发中心,纷纷在此设立机构。中国科研生态正沿着强劲的轨道持续进步。
三位科学家均表示,顶科协奖成为推动他们与中国科学界紧密合作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