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总裁、穿越复仇、古风权谋?短剧层出不穷,边看就能边赚钱的兼职能信吗?近段时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平台记者发现,以“有偿搜索短剧,获得额外佣金”为名的新型刷单骗局正活跃,不少受害人遭遇重大金钱损失。
关于“刷单”的反诈宣传已相当成熟,为何还有人上当?记者找到了受害者王女士,试图揭开披着短剧外衣的刷单骗局,让更多人尽早识别,避免因小失大。
链接隐蔽平台,步步为营
来自广西的王女士从事门窗建材代理工作,平时在钉钉平台的工作群内与经销商团队联络。9月底,群内一名成员自称兼职做短剧推广员,发布了一则海报,显示“边看剧边赚钱” “淘剧计划招收学员”“助力48回款88”等字眼。

“短剧推广员”发布的一则招募海报。
王女士进一步询问后,推广员与其私信联系,发来了一个名为“多乐剧”App的网址,让其下载,并提供了打开该软件所需要的一段密钥。平台内显示“短剧传流计划”的宣传,看起来似乎与星芽短剧、红果短剧等平台有合作。“多乐剧”App实际功能并非播放短剧,而是一个用来交流对话的工作平台,也有聊天群组。
王女士被拉到一个数百人的“短剧热榜任务发布”群,一位自称“金牌导师”的账号很快下发了任务,要求成员每20分钟在任意社交平台搜索一个短剧名称,截图后上传到软件内,就能向“助理”拿到佣金。王女士按照要求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了《我在的富二代人生》《从此山水不相逢》等短剧。每单返佣金4元左右,王女士先后做了16单后,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收到个人账户转来的几十元报酬。这让王女士逐渐相信,这份工作是为了帮助一些短剧增加搜索热度。

王女士接到的前期任务以“搜索剧名”、截图回传的形式出现。
第二天,“助理”抛来了新的“橄榄枝”,询问王女士是否要升级“学员”身份,如此每单可挣8.9元。具体操作相似,完成10单左右,王女士再次收到佣金88元。此后,报酬金额逐渐“升级”,任务还带有“限时”“中榜”等字眼,形成群内数百人“抢单”的声势。每次交办任务时,“助理”会发来一份落款为“上海他禾影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包赔合同协议》,似乎为做任务提供了保障。王女士参与后收又到佣金282元。
第三天,王女士跟着参与报名“996热门竞抢订单数据专场”活动。“金牌导师”再次现身,将王女士拉入一个小组群。群内除了“导师”还有3名成员,都参与“预付996元,返佣金1326元”竞抢活动。不同于此前简单的搜索剧名,这次的任务在“多乐剧”App内操作。王女士预付本金后,App账户内会产生“短剧币”,数量会高于实付金额15%至35%。再根据“导师”要求,学员为指定的短剧投币,完成后拿返还的佣金。然而,当王女士依次打款497.5元和498.5元后,没能收到返款。

后期任务的金额逐渐增大,以完成“短剧币”投币的形式展开。
“导师”在群内突然喊话暂停任务,带着指责的口吻指出因为王女士操作失误,未将300个“短剧币”分两次投入,造成商家数据异常,导致群内所有成员的资金冻结。当王女士辩解“导师”没有讲清投币方式时,群内多个成员开始多次发言指责她,耽误他们赚钱。这让王女士深感自责,“我以为这些成员都是群里的同行。”
不久后,“导师”晒出了后台数据,声称为小组特批了修复方案。一种是每人支付8800元购买数据进行修复;另一种是每人支付58000元,利用AI系统修复,速度更快。群内其他成员都选择方案一。此前指责自己的成员,都积极完成每个步骤,将转账明细的截图发在群内,还提到去实地看过协议上落款的上海公司。王女士没看出破绽,抱着愧疚的心态同意选择了方案一。

“导师”声称为小组特批了修复方案。一种每人支付8800元,另一种是每人支付58000元。
8800元的修复金额并没有在App里完成支付,王女士被要求用微信扫描一个二维码。扫码打开后是一个对话网页,有客服人员与其沟通。客服表示,需要她在闲鱼平台的一些商户上分15笔购买Q币,转入“3948858007”“369700478”两个QQ账号中,再将充值后的密钥截图传给客服。王女士照做后,客服还要求删除所有截图。等完成所有动作,小组群的老师带着一张所谓的“修复数据图”,再次要求成员支付38000元,王女士才意识到,修复是假,诈骗是真。
新型组合式骗局,维权困难
回顾整个过程,王女士感到自己一步步落入圈套,被蝇头小利诱惑,未能及时识别“不对劲”的地方。骗局有了各种技术手段的加持,令她在后续维权时困难重重。
记者发现“多乐剧”App软件没有在公开应用市场上架,相关的下载链接均已失效。王女士提到,在发放任务开始时,群主总会设置全员“禁言”,执行任务时都是点对点私信。对话框内出现过风险提示,但客服都强调与公安部门、银保监合作,让其放心。

“短剧推广员”发来的“多乐剧”App下载链接。该应用并不在主流的应用市场上架。
前期任务以“搜索剧名”的形式出现,后期任务以“短剧币”投币的形式展开,逐步让受害人接纳“游戏规则”。尤其是在前期每次“升级”任务的过程中,学员都能顺利拿到佣金,这让不法分子也有了“最终解释权”,投币一次还是两次的“规则”由他们判定。王女士放松了警惕后,接受了“操作失误”的“罪名”。
再看所谓的《包赔合同协议》中做单账号“不得有任何差错”“盈利单必须完成”等,否则将取消做单资格的表述,进一步“PUA”参与者,令参与者相信“资金冻结”等一系列指控。

所谓的《包赔合同协议》本质上都在维护平台的利益。
王女士表示,在“996热门竞抢订单数据专场”小组内,几个成员的“活人感”很足。那位指责最为激烈的成员的昵称是某知名全屋定制品牌,“算是同行”。另一个成员是位“宝妈”,会说一点安慰的话语,似乎负责“唱白脸”。他们的几番言论令她心理压力增大,只想早点完成“数据修复”,配合大家恢复账户。
实际上,整个过程破绽重重,不难辨别出猫腻。比如,所谓特批的“修复方案”中提到,支付大额款项后,还承诺收益30-40%这样匪夷所思的利好。落款单位也突然变更为“上海吉禾影业有限公司”。此外,向闲鱼平台购买Q币以支付“修复金”的操作也十分突兀。

修复金额并没有在App里完成支付。而是在闲鱼平台购买Q币,为特定账户充值。
如今,“多乐剧”App内所有群组都被设置禁言,客服网址无法打开。对方指定的QQ账号也查无此人。这个“多乐剧”App控制的后台对王女士彻底关上了大门。王女士向闲鱼平台申诉退回充值的Q币金额,但平台表示要证实闲鱼商家与诈骗软件存在关联。原本钉钉平台的工作群也已解散,追查不出短剧推广员的身份。公开渠道也无法搜索到其发布的招募海报信息。
类似的诈骗圈套仍在隐秘地上演。有受害人反映,另有名为“上海西嘻传媒文化”的公司通过中奖消息引流,邀请加入软件群组。先以100元内小额微信付费推广,再以大额付费推广诱导,虚拟承诺盈利35%以上。最后,以不完成付款35000元的推广订单,就不退回上一笔金额2990元任务单的佣金要挟。
业内人士分析,这类“短剧引流+刷单返利”的新型组合诈骗利用短剧市场的热度,将刷单骗局重新包装,引导人们下载虚假App,用首单返现、连环任务、数据修复等话术,诱使受害人追加投资。实际上,所有先垫钱、后返利的兼职任务都是诈骗,没有轻松赚钱的“爽文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