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建设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效;福建厦门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绿色样板;湖南株洲推出“三多”破产重整机制,构建重整企业服务保障体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久前公布的2025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经历了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地、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深化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为基础,多部门、多地区协同推进的法律政策体系。多地积极探索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创新。比如北京市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对AI、无人驾驶等给予包容性发展空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普遍实现“一日办结”,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超95%,形成浙江省“最多跑一次”、广东省“粤省事”、上海市“一网通办”等数字政府建设实践典范。
营商环境改善与国家战略实施紧密关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均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关键支撑与竞争优势,为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应继续聚焦数字时代的规则建设、隐性壁垒的破除、监管的精准与包容以及多元化维权机制的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坚实保障。
强化制度供给,推进立法施策精细化。围绕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需求,开展政策与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滞后规范,增强政策与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前瞻布局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跨境电商等领域立法研究,明确数据权属、交易规则、伦理审查、监管框架,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方面的规范细则,为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提供清晰的法治轨道。
降低企业负担,实现监管提质增效。聚焦经营主体关切,深化“信用+监管”模式,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与披露体系,整合涉企检查事项,最大限度减少对经营活动的干扰,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轻装上阵营造法治化环境。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全链条保护,激发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加大侵权违法行为惩处力度,显著提升违法成本,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
维护市场生态,畅通消费维权多元渠道。严厉打击欺诈、售假等行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筑牢市场信任底线,维护“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市场生态。创新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利用在线调解、先行赔付等新型模式,大幅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提升纠纷处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