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即将收官,山东这份答卷写得怎么样?10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孙爱军说,“十四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44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86万亿元,占全国份额由7.19%提升至7.31%,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位势不断提升。

发布会现场
看家本领“稳”得住,创新脚步“快”起来
孙爱军说,到去年,山东经济总量占北方15省区的比重已稳步提升至20.9%;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5%,高于全国。
作为经济压舱石,山东的看家本领就是实体经济。家底厚,更要盘得活!
“十四五”以来,山东每年竣工投产的项目就有3000多个,像下饺子一样,为工业大盘贡献了约5000亿元产值。这背后,是规上工业企业营收37%的强劲增长。
不光“体量大”,更要“体质强”。山东一手给传统产业“强筋健骨”,一手培育新动能“开花结果”。
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拔地而起;通过“千项技改”,重点行业40%的产能已迈入先进水平。更酷的是,95.1%的规上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转型,35家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全国第一,“山东制造”正大步迈向“山东智造”。
新兴产业更是“快马加鞭”。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国第三。从下海的全球最大智能盾构机“山河号”,到救命的一类抗癌新药“齐倍安”,山东的创新成果既“上天入海”,又关切民生。
超亿人口“买买买”,投资消费“双引擎”
投资,瞄准的是未来。山东每年谋划1.5万个重点项目,更亮眼的是,62.7%的投资来自民间,活力十足。这些项目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更创造了全省1/6多的城镇就业。
消费,展现的是活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6%,“好客山东好品山东”金字招牌越来越响。
新能源汽车消费最是火爆。“十四五”以来,山东新建充电桩141万台,直接带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飙升至320万辆,增长了5倍多!文旅消费更是“出圈”的代表,从尼山圣境的文化盛宴,到琅琊古城的穿越体验,再到火遍全网的“淄博烧烤”,山东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心之所向”。
能源革命“破局”,蓝天白云“常驻”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的能源革命动了真格。
最颠覆性的变化是——绿电装机历史性超过了煤电! 光伏发电规模连续8年全国第一,核、风、光等非化石能源装机达到1.34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8倍。这意味着,山东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扭转。
与此同时,1227万千瓦落后小煤电被关停,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将二氧化碳“捕回”地下,既减了排,又增了油。
绿色,也成为了生活新风尚。全国首个核能供暖零碳城市在山东诞生,创新电价政策引导大家错峰用电,效果相当于少建两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无废城市”建设全域推进,蓝天白云已成常态。
黄河安澜“润齐鲁”,向海图强“闯深蓝”
国家战略,就是山东的奋斗方向。为了黄河安澜,山东投资371亿元,完成了滩区居民迁建,60万群众彻底告别了水患威胁。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巨变,鸟类增加到374种,再现“群鸟翱翔”的壮丽景观。山东还把“出海口”搬到了内陆“家门口”,在沿黄省区布局了43个内陆港。
海洋强国,山东力量。 “十四五”以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7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三大平台”等“国字号”重器落户山东。山东的科学家们更是拿奖拿到手软,2024年海洋领域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一半的成果来自山东!
山东港口集团整合后,实现了从“一群港”到“港口群”的蝶变,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吞吐量全部跻身全球前十,“黄金水道”畅达全球。
就业岗位“广铺开”,幸福生活“摸得着”
发展的温度,最终要由民生来测量。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山东城镇新增就业599.4万人,通过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156.8万人。技能培训超480万人次,让劳动者“饭碗”端得更稳。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居民住院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
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加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达94.3%;全省每千人拥有病床7.55张、医生4.2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6.4%;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这些可感可及的变化,正是“幸福山东”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