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个税退税973元,比三年前多了近700元,政策红利实实在在落进了口袋里。”北京某广告公司员工张静展示着个人所得税App的退税记录,言语间满是获得感。
“2025年前三季度,我们公司累计享受各项税费减免20.88万元,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49万元。”四川省富兴电力金具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我们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新型节能电力金具的研发,实现了新型产品批量生产。”
这一桩桩鲜活事例,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税收政策惠及民生及市场主体的微观写照。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0.5万亿元。
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扩围,到企业税费减免直达快享,税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政策减负、服务提效、法治保障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税收营商环境实现质的飞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税动力”。
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为市场主体纾困赋能
税收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减税降费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针“强心剂”,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出结构性减税政策,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市场主体。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9万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10.5万亿元,年均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从受益主体看,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7.2万亿元,占比达到72.9%;中小微企业共享受新增减税降费6.3万亿元,占比达到64%,有效缓解了市场主体资金压力。
在贵州华能威宁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工作车间,税务人员深入了解装备制造流程,为企业提供“研发项目备案—费用归集—申报填报”全流程指导,助力企业充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2025年以来,公司累计享受税收减免6400余万元,减免的税款直接转化为公司的研发资金和生产投入,有力推动了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公司财务负责人周晗表示,“有税收服务做后盾,企业在清洁能源建设项目上的底气更足了。”
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蔡自力表示,“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等关键领域,部署实施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既为市场主体和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减税红利,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了强劲动力。税务部门始终坚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实打实,依托税收大数据精准开展“政策找人”,在政策直达快享中增强了广大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
服务效能迭代升级办税缴费省心便捷
办税缴费便利度是衡量税收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十四五”期间,税务部门连续多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推动办税服务从“线下跑”向“云端办”、从“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大幅提升了市场主体的办税体验。
在北京市朝阳区办税服务厅,这个服务近40万户企业和400万自然人纳税人的“办税窗口”,随着统一规范的新电子税务局在全国上线,如今已呈现出“线上热闹、线下清净”的新面貌。“我们企业要从外省迁到北京朝阳,以前办理该业务需要往返2000多公里来现场提交资料,如今在网上就可以办理,办税场景的便利不仅节省人力时间成本,也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杭州某电子商务公司财务人员李武星的感受,正是千万纳税人办税便利度提升的缩影。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97%的税费事项和99%的纳税申报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和掌上办。税务部门累计为纳税人压减50%的办税资料和25%以上的纸质材料报送。
电子发票的普及,让纳税人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领票、开票、寄票成为了历史。2025年10月1日,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全面使用电子发票,同时增加线下电子发票申请渠道和购票(代办)人开具服务,为老年人、脱网人群等旅客获取电子发票提供便利,旅客购票出行将更加方便快捷。
国家税务总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荣海楼介绍,随着电子发票的普及,每年约减少印制300亿张纸质发票,节约企业发票开具、邮寄等用票成本1000亿元以上。
世界银行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纳税指标等方面提升显著,与2019年评估相比,我国企业年度纳税时间压缩了78.2%,位于各国前列。
法治体系不断健全为市场秩序保驾护航
法治是营商环境的核心保障。“十四五”时期,以法治为保障的税收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税收法治建设也迈上新台阶:在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印花税相继立法实施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法》正式颁布。在此基础上,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法治建设也进一步加强。
以《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例,2025年10月1日起,按照《规定》有关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税务部门正式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收入信息。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截至10月15日,已有6654家境内外平台报送了平台自身的基本信息,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涉税信息的平台数量已达4100多家,超过应报送平台总数的六成。拼多多、饿了么、滴滴出行等多家头部平台,从10月初即启动了涉税信息报送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部分境内外头部平台积极主动提高报送数据的准确率和规范性,较好地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规定》将有效推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此外,依托智慧税务建设,税务部门构建了“无风险不打扰、有违法要追究、全过程强智控”的税务执法新体系。国家税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税务部门共依法查处违法纳税人6.21万户,挽回各类税款损失5710亿元,持续曝光各类典型涉税案件超1500起,全社会税法观念和维护法治公平的意识明显增强。
展望“十五五”,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相关部署,未来部分税制改革与“十四五”时期一脉相承。比如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等。
在业界看来,“十五五”期间税务部门将继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以更优的税收营商环境护航市场主体行稳致远。